“读”书三味
2019-09-10曾伦
曾伦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朱子所言,告诉我们“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点明了小学生最核心的语文素养,那就是“读”。 语文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读”的教学,提出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读”应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始末,要通过“读”来培养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读”的机会,将“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将“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朗朗书声成为语文课堂最动听、最美的声音。
一、围绕主要问题,让学生“读”中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无需太杂,太细,避免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教师要让学生多读,把“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抓手,给学生一个主要问题,领着孩子走进文本,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受,“读”懂文章。比如,《我的“长生果”》(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在理清课文思路后,让孩子们围绕着一个重点问题展开这节课的教学: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作者对书的痴迷?让孩子们轻声读书,找出有关语句,等孩子们把句子找出来后,再引导他们有感情地读句子,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对书的痴迷;然后,围绕重点词语,揣摩作者的心境,入情入境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对书的喜爱。当学生真正把作者痴迷书的神情“读”出来了,也就真正在“读”中理解了课文,此时,老师任何的讲解都是多余的,苍白的。
二、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读”中感悟
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当中去读,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读,要让学生读出人物性格,读出人物情感,而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读,不是浮在水面上的读,不是走过场的读,更不是为了证明“学生读了”的读。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把重点词找出来品一品,或者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感悟一下,渲染一种气氛给学生体会一下,把学生带入文本。当学生入情入境之后,再让他有感情地读一读,美美地读一读,这时,同学们就很自然地悟出了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情感。
想起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一夜的工作》(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里有这么一段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显然,这段话写出了总理工作劳苦、认真的高尚品德,如何通过“读”来帮助学生感受这一光辉形象,在理解了“审阅”这个词语之后,王老师创设了三个情境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个重点句,以此来感悟总理形象。
其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周总理坐在写字台前,打开了今晚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男同学齐读这段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其二:夜深人静,人们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周总理坐在写字台前,打开另外一份文件。只见——(女同学齐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其三:东方欲晓,晨曦微露。周总理还是坐在写字台前,翻开了今晚要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只见——(全班齐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
这样,抓住课文重点语句,通过多次创设情境反复涵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刻领悟文字里的意蕴,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拓展想象,深入感受总理一夜的劳苦,感受总理一心为民的伟大人格。这样的读,才是有效的读,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三、紧扣课文中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师要善于紧扣课文中心,把握课文情感基调,在引导学生品读语句的过程中读出课文蕴含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课堂的精彩,不是教师讲得多精彩,而是学生读得精不精彩,学生理解得透不透彻,情感的共鸣有没有到位。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任务,不是分析,不是告诉,而是启迪,引领,引领学生美美地去读书,在优美的朗读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在优美的朗读中情感得到熏陶。
《七律长征》(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这首诗的主旨是讴歌红军长征途中表现出现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把握住这个教学重点之后,我借助圖片展示五岭山脉的连绵不绝,乌蒙山的气势磅礴;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飞夺泸定桥这场战斗的悲壮,通过创设这些情境,让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视觉效果。然后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师生承接读等方式,读出藐视五岭山脉、乌蒙山的乐观、豪迈,读出巧渡金沙江的欣喜,读出飞夺泸定桥的悲壮,让学生在激情朗读中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毛泽东主席的博大胸怀、豪迈气概。同时,在激情的朗读中内心的情感也得到了熏陶。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先生曾经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就包括了“读好书”这三个字。把书读好,学生的脸上就有了亮光;把书读好,学生的眼里就有了神采;把书读好,学生的声音里就有了小桥流水的委婉、大江东去的豪放……在课堂上,没有比读更好的表达了,没有比读更动听的声音了,“读”让学生成了真正的、鲜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