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2019-09-10周天娇
周天娇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重视保护、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可以形成办学特色,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职业教育 传承 创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职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其特点是活态流变。本质上就是传统文化形式不断的传承与创新。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形式化。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
目前,教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愈来愈重要。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强调“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传统文化技艺”;《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职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学徒制。传统学徒制是指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方式,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师傅的实作,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作,逐渐学会师傅的技能。“学徒制诞生于封建行会时期,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职业教育逐渐成为培养熟练工人的形式,学徒变成了纯粹的学生身份。传统职业教育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培养比较全面的职业素养,但学生的动手能力、专门技能的掌握有了很大的局限性。”现代高职教育弥补了这一问题,恰好契合了默会知识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1.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
默会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即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或“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波兰尼认为”我们所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他指出,默会认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达到对它的理智的控制的能力。
默会知识的特点有:①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只能在行动中展现、被觉察、被意会。②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只能通过学徒制传递。③不易大规模积累、储藏和传播。④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与根源性。默会认識论注重实践,反对知识传递和文化传承单纯依赖符号化的规范与途径,强调实践、强调参与。
默会知识理论主张要改革把课堂教学从不断进行的实践中予以剥离的现状,弥合只重视显性知识教学的课堂与支持大量默会知识获得的真实实践之间的鸿沟。默会知识理论提升了传统学徒制的传承方式,契合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非遗的传承创新中融入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更具针对性的培养艺术个性,激发创新意识。
三、高职院校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这一问题显然没有固定的答案,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迁。
当前,高职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相结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进行工作室运作的实践。培养技术技能骨干教师等,为技术研修、创新、教学改革等提供新的模式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实践找准方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
2.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统一起来,既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以工匠精神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增强专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3.系统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和发扬传统技艺。调研非遗现状,充实完善非遗领域的数据资料,肩负起高职教育文化传承、传播的历史使命。
4.开展社会培训。借助各级各类平台,开展广泛的社会培训,使本土的传统文化后继有人、深入教育基层。
总之,职业教育和非遗相结合,可以实现双赢、共赢。既达成非遗保护和发扬的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又拓展职业教育新的空间,赋予职业教育传播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