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绘本心理学的绘本创作规律探究

2019-09-10谢宁宁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34期

谢宁宁

概 要:本文在文艺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总结提炼出绘本心理学的概念。为了进一步阐述绘本心理学理念,本文主要从绘本符号系统发生作用的规律和创作过程所遵循的机制两方面展开论述,带领读者从中体会绘本创作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绘本心理学,字画共生,绘本创作,效应机制

一、绘本与绘本心理学

“绘本”一词引自日本。在日文语境中,绘本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江户初期以古典小说插图为开端的通俗插图读物,也即插图画本。①作为文字符号的“绘本”一词,在历经翻译的国别流转和流行接受影响之后,学界在其定义上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本文所论述的“绘本”概念,主要立足于瑞士比较文学学者Maria Nikolajeva和美国学者Carole Scot关于此问题的界定,即绘本是文字语言和视觉图片的相互关系来实现故事叙述的图书类型,尤其强调图片在故事完整性上的重要作用。②

结合绘本文学研究现状,基于文艺心理学关于文艺创作过程中的主要理念,在关于绘本的创作艺术方面提出绘本心理学的概念。从寓言心理学观念引申出来的绘本心理学,主要内容包括在评价绘本时能够重点关注作为绘本基础的创作规律,以及绘本借以发生作用的机制。

事实上,以艺术心理学的知识来考察儿童绘本的叙事艺术,并不是首创。培利·诺德曼所著的《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就集中讨论了图画书的观者、版式风格、视觉客体、图文关系和叙事节奏等内容,并采纳艺术视知觉、符号学、读者接受理论的指导,从中思考儿童在阅读绘本过程当中的心理机制。③

二、字画共生的符号系统

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符号学系统,④在关于语言符号方面的阐述是,“从心理方面看,思想离开了词的表达,只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⑤。换言之,对于文本创作的研究需要立足于掌握作为文本意义传达基础的符号系统。

而传达绘本意蕴的语言符号,主要包含语言文字符号和图像符号两种最基础的表意符号。从绘本载体呈现给受众的阅读效果来看,文图两种异质符码的效果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语言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比,对于信息的呈现明显不够直观,需要调动读者对于实在的感知才能实现预定目标。此外,图像和文字两种符号之间还体现出互文共生的关系。具体可表现为以图丰文和以文醒图。⑥

以作品开头的“他缺了一角”为例,此时正是读者对于作品形象感知的初步环节,读者结合标题的《缺失的一角》,对文字符号信息加工后可以得出,角色“他”失去一角的感知,但对于角色的具体定位仍旧存在一定的疑问。这个“他”,可以是缺了一角的桌子,缺了一角的尺子,亦或是其他意象。而这一疑问,在图画形象中便可以得到解答——“他”是一个缺失了一角的圆。通过结合文字及图画信息,读者得到关于角色的概化形象,亦可以从中解读到作者想表达的关于角色定位的完整信息。

三、绘本创作的效应机制

绘本虽有拟人绘本与真人绘本之分⑦,但创作者在其创作过程中,为了更大程度地获得读者的认同,都不约而同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也就是绘本语言符号发挥作用的机制。这一方面尤其会受到儿童心理状态及其需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以绘本中文字语言的使用为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受众的接受程度与喜好,创作者选用的字体形态与语言表达也会呈现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字体应该尽量能够配合文章的感情色彩,配合插画的内容及色调。在特殊情况下,为了配合某一特定故事或绘本插画的独特风格,作者会通过反复调整文字的大小、间距及透明度等,从而让整体效果能唤起儿童的审美愉悦感受。此外,也会根据绘本中插画画面的特殊要求,尝试用一些图形化的文字,只求增强童趣和吸引儿童的阅读重点和意识。⑧

除考虑到受众心理状态对文本阅读效果的影响,创作者在进行绘本创作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绘本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文艺文本,同时具有文艺文本的一些特性。即创作者可以通过作品细节设置、留白处理、对比衬托等等艺术手法,提高其审美艺术价值。

在绘本《失落的一角》系列中,创作者在文本情境中突出了“失落与圆满”的意涵并借此延伸出了一定程度的启示意义。创作者围绕“失落向圆满”的主线创设了两个不同的阶段的角色状态,即缺失了一角的圆,与寻回一角成为圆满的圆。作者的创作巧思,正是通过对这两个状态下角色表现的刻画来传达设计表意的。

四、绘本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绘本以其图文结合的特点成为当代新的视觉艺术,⑨同时也是儿童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儿童通过对绘本的审美阅读,为其今后的审美体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此外,绘本面对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儿童。成人很可能会从绘本中发现新的审美视角与审美趣味。對绘本心理学的探究,或许能为当代绘本创作提供新的可参考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曾艳.中国当代流行绘本研究,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2]Maria Nikolajeva,Carole Scott(2000):How picture books Work.

[3][加]培利·诺德曼.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杨茂秀等译.台北:财团法人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2010.

[4]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138).

[5][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57).

[6]蔡云:绘本的美学特征及其流行传播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7]韩映虹,杨红:拟人绘本和真人绘本对幼儿人格教育效果的影响:一项挑战传统观念的国外心理学实验的启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

[8]王灵云:基于心理学的儿童绘本创作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9]潘一静:艺术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绘本研究——以<可爱的鼠小弟>为例,大众文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