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数学实验中的应用
2019-09-10孟亮
孟亮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在当前的教学中应用广泛,可以用于多种学科,由于数学教学中包含较多的抽象性内容,小学生的理解程度还没有得到全面提升,在学习中需要适当的引导,通过微课可以使教学的效果得到改善,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微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4-0160-01
微课指的是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软件等在较短时间内对教学的内容、知识点和难点等进行汇总,并且进行针对性教学的一种短视频。这种方式在应用中能够使学生高效的接收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在各个学科中都可以进行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这种教学对具有抽象性的教学内容具有良好的作用,因此在数学中可以合理的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数学微课教学下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提升教学水平。
1.通过课堂内容的导入式教学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同时活泼好动,在课堂中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引导,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兴趣的提升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的专注,同时可以使教学进行更加顺利。教师可以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设计,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内容的导入使学生对内容产生兴趣,在课堂中能够更加的积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灌输式的方法开展教学,学生难以提起兴趣,同时学习主动性较低,很少进行自主思考。采用导入式教学的方式上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好奇心理,并且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主动的进行思考学习。
通过微课的引入,可以将内容进行设计,考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开始前,可以准备一些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动画视频等,使学生在视频中被吸引,在课堂中更加的积极,同时减少了课堂的枯燥性,使学生感受学习内容中的趣味,同时使数学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通过有趣的内容能够以更好地状态进入到课堂之中,从而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微课这种方式可以使多媒体等得到有效的利用,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条件来收集一些丰富的内容,将其和教学内容结合,可以使导入式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学生也能够更加喜爱数学课堂。
2.利用微课建立数学教学情境加强教学的效果
教学情境作为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学生的情绪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建立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们更加的积极,也可以更容易理解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的利用微课,将教学情境建立,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使教学的氛围变得更好。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将其和微课教学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例如,在学习计算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微课内容,建立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题目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下可以更容易进行思考,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在微课应用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软件播放情境的内容,使学生先对其进行基本的了解,通过思考和参与来进行学习,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3.将微课结合难度较大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在小学数学中,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数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快速掌握抽象的教学内容存在难度,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通过更加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方式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加容易理解数学知识。在学习中,数学几何作为重要的模块,其中包括平面和立体几何,由于学生没有形成对几何的思维逻辑,因此在理解上比较困难,其中的内容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立体几何学习中,较多的部分为规则立方体的相关内容,同时这部分要求学生具有立体几何的逻辑,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将立体几何结合微课进行有效的设计,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其中的知识概念。比如,在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对学生进行视频教学,在视频中将立体几何进行多角度的变换,并且通过生动的图像化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立体几何的特点。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更加具有兴趣,在学习中会积极的进行思考,通过声像统一的方式,可以使教学的效果加强,使学生在课堂中得到良好的启发。结合微课进行教学,可以使教学中的知识教授达到更好的水平。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使教学质量提高,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性的知识内容。通过微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在良好的氛围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培養数学逻辑思维,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更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冯振山.巧用微课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134
[2]帖宝.微课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