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获得感路径的刍议

2019-09-10孙维嘉

青年生活 2019年34期
关键词:大学生

孙维嘉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加强和改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是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样也面临着挑战。增强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获得感,促进高校思政课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路径的研究将为此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路径

1.前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提出“获得感”一词[1],随后教育部党组提出要“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获得感”。学术界便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思政课获得感的问题,并不少学者对其路径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索。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对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路径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其路径优化进行综述。

2.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路径的研究意义

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具有深远意义。从研究对象上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了思政课评价基点从“供给者本位”到“需求者本位”的转换。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出和践行,有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精神食粮,使其在思政课的学习中深化认知,构建逻辑思维,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澄疑解惑,增强政治认同,精神境界得以丰富和提升。从理论层面上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政课的学科建设,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路径的研究,为解决当前思政课改革面临的困境提供方法论,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从實践上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研究有助于调查了解思政课改革实效,采取有力措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集中体现和形象表达。

3.大学生思政获得感路径的研究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培育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行思政课改革。一些学者通过对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获取了思政课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客观真实的从学生的上课感受、收获情况等问题出发去找寻当前思政课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大学生虽有深刻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但积极性和意志力获益感不明显;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虽得到提升,但思想境界的高度和深度有待提升;在行为层面,大学生的习得行为有所改变,但从获得到获得感的跨越较困难。同时关于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研究,有学者发现[3],在各路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获得感实现的过程中,思政课路径得到了比较高的认可。如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在实现的过程中,关于思政课路径的认可度达到了41.9%,远高于此因素中其他相关路径的认可比例。同样,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在实现的过程中,关于思政课路径的认可度达到了35.4%,也高于此因素中其他相关路径的认可比例。另外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教育等,获得感在实现的过程中,关于思政课路径的认可度都高于其他因素。充分说明了作为主渠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开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但思政课的实效性,在开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不足。

4.优化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

思政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实现与否。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质量与获得感,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任务。

4.1改进思政课内容,合理考量学生期待,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我们应加强对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关注和引导。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更是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活和学习上会有诸多问题,改进思政课供给内容的前提就是应当对学生当前的需求和困惑做主要的调查了解。可以通过与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主要从事学生工作的高校教师加强对话,了解学生状况;也可以借助问卷访谈等实证调查的方法,对学生们的生活和成长发展规律做深入的分析,总结出大多数人的主要困惑,将调查结果纳入思政课内容的供给范围内。同时我们应减少供给内容与高中政治知识的重复率。在供给内容的不必要重复的同时,对于有价值的理论应当转换话语方式或是加深理论解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同方式基础上合理制定思政课内容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从对高中政治偏见和固化的思维态度中解放出来,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思政课知识。

4.2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增强主观感受能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生成最终落脚点在于“感”,但是部分学生对于思政课获得的主观感受能力不强就极容易限制其对获得感的正确衡量和认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加强与思政课知识的联系,增强自身的主观感受力。在部分学生的反映中,出现有学生已经运用到了思政知识处理问题、解决困惑但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思政课带来的获得,这样薄弱的感知力也是对思政课获得感生成的一大阻碍。因此,大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有意识的多用思政知识,在这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感受能力。

4.3考核方式上,注重传统考试与个性化考核相结合

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学生获得的一个方面,以严谨的答题模式进行考核是传统的检验方式,不可否定其具有一定合理性。以在传统考核的基础上,增进个性化方式,比如通过小组演讲、学习感想或是针对某个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等,尽可能的将考核灵活多样化。这对于打破学生对思政课获得的狭隘认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也具有重要帮助。在做好显性层面知识的考核同时还应兼顾隐性层面知识的考核,努力将思政课的显隐性获得平衡化,从考核方式上尽可能让隐性获得外显是改进考核方式的一大难点。就隐性获得,学校可以更多的将对学生的考核纳入社会实践活动中。比如,开展走访社区孤寡老人活动、参观红色革命基地等具有鲜明历史色彩的遗址、组织义卖活动、短期的支教活动等。并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加强老师的引导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思政课所学的正确价值观念、理论方法、思维方式等隐性层面的获得,将学生的完成任务状况及活动感想作为一定比例的考核内容。

4.4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抵制不良思想侵袭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品质。具体而言,学校及相关部门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积极倡导实施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理论学习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将学生喜爱的文化活动赋予理论价值,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去感受和体会相关的理论精髓。同时学校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引领,通过舆论监测等手段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感受正面的、良性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通过搭建网站、微博、微信等思政网络工作平台,以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语言的方式、网络的思维模式将优秀的价值观念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既要让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占据理论的高地,也要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充分感受先进文化的力量。

5.结语

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状况是对当前思政课改革成效的真实反映,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将学生的获得感受作为研究对象,是思政课评价指标的进步,更是对“人民中心思想”的深刻落实。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及各部门都应当协调一致,转变以往对思政课固有的偏见认识,以全新的状态投入思政课教学与学习当中,在努力提升思政课的正面效应的过程中,真切的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 人民日报. 2015-02-28.

[2] 李雪碧.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3] 许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路径优化的实证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19.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