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传统侗寨空间营造智慧与启示

2019-09-10刘耀霖

青年生活 2019年35期
关键词:侗寨营造乡土

刘耀霖

摘要:世居在群山之中的侗族,在千百年来的繁衍生息中成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空间营造方法,使传统村寨始终迸发惊人的旺盛生命力。本文从选址、布局特征中总结出乡土的生态智慧并对当代侗寨发展得失加以比较,试图得出对城市与乡村空间规划建设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侗寨;营造;生态;乡土

引言

侗族主要聚居分布在我国广西、贵州、湖南三省交界处,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发展到明朝初期之时逐渐分为北部侗族与南部侗族。南部侗族经过漫长发展在保持民族特性的基础上融汇汉族建造技艺,逐渐发展成为耀眼的侗族建筑艺术。侗族传统空间营造承载着侗族传承文化基因与生态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持民族特色与地域多样性,有意识地挖掘空间背后所蕴藏的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

1侗寨建造的选址分析

1.1自然因素

桂、黔、向三省交界处不但群山连绵而且水脉纵横,洪水的不定期爆发时刻威胁着侗族先民的安全,所以侗寨的立脚点通常是位于半山腰以有效防止洪水的侵袭,侗族先民巧妙地利用地势与河流的优势,在大山深处建村立寨。

1.2耕种模式

侗族是一个稻作民族,相较于北方的游牧民族,侗族具有稳定水稻生产为其经济基础。侗族聚居区绵山群布,侗寨的环境被形象地形容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想要承担人口的不断繁衍,则必须要在恶劣的土地上开垦种植。梯田应运而生,在坡地上平整土地种植水稻,久而久之,村寨周边的缓坡全部开垦为壮观的连绵梯田,形成了稻田包围村寨的景观空间。

1.3防卫需求

侗族先民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在历次战争中节节败退,生活区域逐渐从东南沿海缩小至西南山区。建造者在历次南迁中吸取教训,拥有了高度警觉的防御思想,所以主动遁入深山,利用高山大河作为天然的屏障抵御外部势力的入侵以其达到自卫的功能。而恰恰是这种人生防卫需求普遍在侗寨的建立上起决定性作用,而从民族多样化角度上说,北部侗人民族特性的消失从侧面证实了防卫需求的远瞻性。

2侗寨建筑空间布局特征

侗寨建筑统按照使用功能共分为两大类,公共建筑以及民用建筑。同时侗族村寨的空间秩序一般由寨门——风雨桥——鼓楼——民居的序列关系形成。

南部侗族在发展过程中将以血缘关系所组成的组织称——款,这是构成侗族社会的最基础单元,通常以一大款为一寨或者几个小款为一寨。同一款或寨中必须树立起鼓楼用以族中共议族中事务。鼓楼作为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影响着村寨整体空间秩序。住宅以鼓楼为中心自由布局,错落布置,形成了鼓楼为中心的发散性空间布局,使民宅能及时了解鼓楼动向。

鼓楼作为侗寨中最为重要的公共建筑,承担着多样复合功能,既承担着寨民们日常生活、交流、与迎宾送客又肩负着村寨一切事务决定的功能。

风雨桥又称“花桥”,因有躲避风雨之效故名风雨桥,起寨门与村寨内部空间的链接功能。风雨桥集“桥、廊、亭”功能于一身,是村寨重要的公共空间。

寨门是区分村宅内外的标志物,起到了彰显村寨气魄与战时防御外敌的重要作用。

民居通常位于公共空间的周围,实际上对公共空间形成切割作用,构建房屋的选材则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通过穿斗与抬梁的相互结合在崎岖不平的山地上用干栏的形式构建家园,据地势可分为平地楼、吊脚楼、高脚楼等。

3侗寨乡土生态智慧

乡土营建智慧即侗族人民根据其所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立足自身永续发展为出发点,对所处环境得出关于营建方面的思想观念与技术方法。乡土智慧使侗族营建方法有序传承至今。

3.1和谐自然观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充分展现侗族人的营建哲学。侗族民居的营建常以衫木为主,这与当地主要木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南侗地区普遍有“十八衫”的风俗习惯,幼儿出生,其家人将会在背坡种植杉木以其在十八岁成家建屋时有足够的原材料,这种朴素的生态观念使侗族生活片区山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从山林-河流-村寨-稻田的垂直分布上分析,先民们的这一举措使村寨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除此之外,侗民们竭力打造的水井-溪流-池塘构成了高效的水利系统。侗寨先民通过适当干预的手法兴建多级用水层,使得水资源的利用率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既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需求,又鉴于侗寨的主要营建材料为木材和楼间距过小的不足之处,密集的水系统还能担负起消防的作用,这不啻于充当村寨的稳定器。首先,水利系统充当了调节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村寨的小气候。其次,通过与农田的互相配合形成了自洁系统,对现在海绵城市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最后,因地势限制,梯田形式的出现直接缓解了侗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但同时也储蓄的大量用水。一座座梯田莫过于微型水庫,充当着水利设施的功能,良好自然环境的维持有反哺着侗民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3.2朴素的长远规划

村寨处于自然环境中,使得山林、水池、田地充当了空间切割的作用使得村寨得到有序发展,村寨周边还设置了石像用以管理村寨日后的发展方向,这实际上已经起到村寨规划的作用。在重要节点上布置石像,使其周边区域成为禁止建设区,为日后村寨的可持续发展预留用地。

其次,先民们深知土地承载力是恒定的,村寨不可能无限制的发展下去,所以提出了“母子寨”的构想并付诸行动。此种方法既能解决土地承载力的问题,更能对侗族人口的繁衍起推动作用,新村寨的建立对于老寨来说便被称为“子寨”。乡土生态智慧并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支撑,但是却有旺盛的生命力,侗族人民在千百年来与自然界的交互中逐渐总结出低成本却又行之有效的生态方法,对如今强调所谓耗资巨甚的“生态”来说是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参照对象。

4启示

通过深入发现侗寨的选址因素与村寨空间布局特征不难发现,生态一词始终萦绕在村寨内外,那么此种“生态”与我们现在所说通过科学技术从而达到的生态是由明显不同的。在村寨的空间营造过程中并没有使用高深的技术,有的只是时刻秉承着先民所流传下来与自然进行有机交互的生态理念。当代城市建设与农村建设问题层出不穷,外来建设理论遭遇水土不服的窘境。在新时代下,想要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不妨立足地域性特色,从传统的空间营造中寻找解决城市与乡村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失衡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霍丹,甘晓璟,唐建.侗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再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7(06):248-249.

[2]黄梅,段德罡,李欣格.黔东南侗寨的乡土智慧与空间营建[J].建筑与文化,2016(05):45-49

猜你喜欢

侗寨营造乡土
侗乡端午粽飘香
美丽可持续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侗寨春晓》创作浅谈
乡土分外妖娆
洗水soft fabric
苗乡侗寨乒乓情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营造温馨如家的购物环境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