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9-09-10章波

青年生活 2019年35期
关键词: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

章波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渐深入,大众对物流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 但中国企业的物流信息化仍处于刚刚发展的阶段,特别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发展还比较缓慢,企业的信息化意识不足。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是我国物流企业共同思考的问题,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

一、引言

随着物流公司的不断发展,物流信息化这一理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中国许多物流公司而言,建立新的物流体系已经成为物流公司的一种趋势,而且在物流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物流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效率,增加产品效益。此外,物流信息的创新和应用将进一步被深化,物流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战略、目标也发生着明显改变。物流信息化已经是大势所趋,物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扩大自身的市场规模,增强竞争优势就必须深入研究我国物流企业如何发展信息化。

二、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

中国物流公司的发展步伐并未停止,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物流公司的发展的重要推动器。但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看,物流企业的发展并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于商品物流服务的庞大需求。信息化初期的物流公司现今并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进步。因此,物流公司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针对信息化的创新和发展不断进行调查、研究和开发。[1]

与过去的用户相比,现如今的消费者对物流公司的信息需求更高:对于所提供的服务,只有物流企业提供准确、快速、真实的信息服务才能使消费者满意。但是大多数中小型物流公司并没有拥有最先进的数字传输技术,企业物流信息更新效率低,并且还存在着信息有误差、更新较迟缓等问题。在技术方面,由于自身物流信息化技术的限制,企业无法高效处理数量繁多的物流信息业务。对于管理层而而言,冗杂的业务流程,为实际的管理带去了很多不方便。与此相关的,还有企业缺乏与自身发展规划相结合的新型管理系统,缺少对应的决策支持单元,无法完成信息的解析并进行快捷高效的决断。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因此,物流公司的信息化分类过程中,传播、处理、存储和改进等多方面都仍需进步。

三、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识淡薄

当前,中国的许多物流企业都深知发展信息化的重要性。许多公司正在通过信息化构建来改变其传统的管理方法,以进一步增强其竞争力。同时,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尚未意识到建立信息化的重要性,这会导致企业信息化水平低、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一些物流企业高管认为,投资信息建设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利润尚不明确,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效益。许多物流企业的员工并不热衷于完善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第二,企业对信息化发展的内容认知不清晰。许多小型企业仍然有一个狭窄的概念:“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而使用网络技术将公司连接到网络就是信息技术”。实际上,企业信息是通过对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开发,整合产品生产服务、内部管理、市场营销、库存管理和产品售后服务,从而实现企业高效的经营。信息化并不只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只是信息化过程中的一种手段,更最重要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概念。[2]

(二)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资金不足

物流企业建设信息化技术是一项漫长而困难的实施,风险较高,并且需要大量资源投入进行维护。但是,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个别规模小的企业很难筹集资金,企业自身面临发展资源不足的问题,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物流企业认识到了在建设高性能公司的信息技术中投资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的重要性。但是,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设计过程相对复杂并且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商业收益。

(三)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严重短缺

人力资源是在为企业构建信息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并且与企业构建信息的成效以及企业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这不仅关系到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是物流企业信息开发的关键部分,也是促成企业形成良好态势的经营模式的重要推动力。如今,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面临技术人员不充足和企业人员流动大的问题,人才流失成为了企业人员不足的突出问题。就物流企业的实力而言,大多数公司通常缺乏信息化方面的综合人才。由于中小型企业在各个行业分布广泛,并且薪酬条件又不高,很难吸引到高级信息化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从事信息化管理的专门人才,既要懂经营管理,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且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和进修条件有限,通常无法长期留住高级人才。企业普遍缺乏专门人才,信息技术力量跟不上,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四)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仍然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和知识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不仅只受内部因素的制约,越来越多的外部因素正在阻碍物流企业信息的发展。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问题企业只靠自己是不能够完全解决的,而应该由公司与国内外公司共同努力。最近几年,制约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外部环境因素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以下方面:首先,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于物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国家和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套指导方针,以鼓励相关物流公司引入信息化,但是仍然需要改进。另一方面,政府为物流企业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资还不够,而且缺乏税收和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优惠。其次,物流企业所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市场还很混乱,有些软件服务功能单一,缺乏个性化服务和信息化创新,没有办法结合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具体应用。

四、促进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促进物流信息标准化

物流信息的发展需要特定的标准和规范来支持。因此,物流企业应该在以下几点上改进信息标准的制定。首先,必须依法规范整个物流业的运作和发展,必须研究和制定物流业的标准化。改进物流管理方式,针对物流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对规范和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規范物流企业扶持标准。通过建立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系统,提高物流作业过程中的透明性和实效性。第三,企业应该增加投资,应用许多优秀的、高兼容性和数据交换工具,建立数据库并更新标准,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将物流信息化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开发和引进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

信息应用软件和物流设备的开发和使用情况可以促进信息技术的改进。国家应当集中精力并大力支持信息应用软件和设备的开发和使用。首先,国家将促进企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大研究力度,优化研究项目中的物流管理和运作方式,为信息物流运作提供新的功能和高效的技术,并适当增加科研经费开发设备。其次,物流企业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提我国相关产业的研发能力,进一步提高物流信息技术水平,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物流信息技术,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3]

(三)物流信息公开平台是物流行业实现信息的唯一途径

因此,各方需要共同努力,相互协作以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作为政府需要高度重视物流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运用物流信息平台为基石,增加对平台的关注与投入,充分了解市场趋势,提高物流信息化平台质量,增加其公共价值。作为一家公司,应认识到开发信息平台对企业盈利的重要性,为公司的利益开发信息平台,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平台质量。通过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更好地整合现有资源,实现互利共赢,提升物流企业的行业现状,从根本上促进信息技术发展。

(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物流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物流行业中物流信息处理的发展,物流公司对员工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建立知识和技能,企业应组织高素质的物流团队和教育机构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专家培训,教授课程,为相关人员建立系统的物流专业知识,并响应高管和物流的市场需求培训专业人员。多功能,可以满足物流人员的不同需求,加强其他参加人员培训的人员,并为所有供应商提供物流和技术操作的基本知识,尽快成为专家在进行水平培训的同时,有必要积极引进德国和国外的优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将先进的物流概念,操作方法和管理标准纳入物流信息中,以提高服務水平并促进中国物流信息的快速发展。

(五)加强宏观调控和物流业管理

需要加强物流业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不同部门发挥有效作用。高度调整物流计划和建设的总体策略,从而在相同的运输计划和仓储设施流通过程中避免重复和混乱的状况发生。相应机构还需要制定物流信息的长期发展计划。首先,制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政策,促进全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结束语

对于我国中小物流企业来说,加强信息化业务建设对自身发展尤为重要,这也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物流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对中国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高岩.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8(34).

[2]魏新桐.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 20(9):66-67.

[3]周红芳. 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4):185-186.

猜你喜欢

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企业营销管理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