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文言中“之”字作动词的特征

2019-09-10李世雄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5期
关键词:探究

李世雄

提要:探究“之”字在文言文中做作动词的特征,“之”在文言文中放在表示处所性的词前面的时候,通常做动词用,意为“到”“往”。“之”字作动词时,它或置在表示处所性的名词前,或置于表处所性的助词“所”后,或置于表示处所性的疑问代词后,或置于表示处所性代词前,。总括起来看它们有着共性,就是“之”为动词,与处所性的词分不开,即“之”放在表示处所性的词前时,它就是动词。

关键词:探究、文言詞语“之”、不同位置、同异性、动词特征

“之”字是文言文中一个很常见的虚词,“之”作虚词可以作代词、助词,这是我们较熟知的方面,而谈到“之”字作动词,学生往往头脑中有其印象,却不能把握其特征。导致在文言句中对“之”作动词的认知似是而非。其实“之”字作动词是很有特征可循的,下面就文言句中“之”字作动词的实例来探寻其作动词的特征:

特征一:“之”字放在表示处所性的名词前,“之”为动词,意为“到”“往”“去”。

例:①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②陈涉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司马迁)

③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司马迁)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析:①②③④句中“之”字放在表示处所的名词(“广陵”“垄上”“沛公军”“东郭墦间”“祭者”)前,“之”为动词,意为“到”“往”“去”。

特征二:“之”字放在表示处所性的助词“所”后,其为动词,意为“到”“往”

例:①佯狂不知所之(《五人墓碑记》张溥)

②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王羲之)

析:①②③中“之”字放在“所”后。这里不妨先谈谈文言中“所”的用法,从中探寻其“之”作为动词特征,文言中“所”的用法通常有:

A,名词,处所B,“为······所”,“为所”表被动C,“所以”表原因、凭借和物资等D,“所+动词”结构形成名词性短语,即“所”字结构,这种用法在文言中极为普遍,在这种形式中,“所”是助词,表示动作行为关涉的物、事、人、处所等,理应放在动词后,即“动+所”,但古人习惯于“所+动”形式,并且这种用法沿用至今,形成名词性短语。如所见,所闻,所想,所思等等。

明确了“所”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我们理解①②③中“所之”也就不困难了,“所之”就是“所”用法中的D形式,即“所+动词”,“之”就是动词,意为“到”“往”。由此“之”字放在表示处所性的助词“所”后,其为动词,意为“到”“往”。

特征三:“之”字放在表示处所性的代词后(常式句在代词前),其为动词,意为“到”“往”。

例:①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②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析:探究①②中“之”字为动词,需要弄清楚文言句式中宾语前置的三种特征,其中之一就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类型,①②两句是疑问句,“何”为代词,代处所“哪里”,要使①②成为独立主谓句,则“之”应该是动词,否则该句缺少中心谓语动词,“之”为动词,也就是说该两句是典型的疑问句,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句。

特征四:“之”放在表示处所性的代词前,“之”为动词,意为“到”“往”。

例:①不足,又顾而之它(《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析:此句中“之”字放在代词“它”之前,“它”作代词,句中代“另一个墓地”,是一个表示处所性的代词。

由①分析得出,“之”字放在表示处所性的代词前,“之”为动词,意为“到”“往”。

特征五:“之”字放在表示处所性的形容词前,“之”为动词,意为“到”“往”。

例:①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析:此句中“之”放在形容词“善”前,而“善”在本句中为形容词活用为表示处所性的名词,意为“好的方面”“好的地方”,“之”意为“往”,“走向”,其为动词。

特征六:“之”字放在表示处所性的人名前,“之”为动词,意为“到”“往”。

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民为贵》孟子)

例中加点“之”名词(人名)前,而此处人名是指人所居之处,意为:“尧的儿子哪里”,“舜的哪里”,“之”为“往”“到”,其为动词。

总结:从上述例句分析中可以看到,“之”字作动词时,它或置在表示处所性的名词前,或置于表处所性的助词“所”后,或置于表示处所性的疑问代词后,或置于表示处所性代词前,。总括起来看它们有着共性,就是“之”为动词,与处所性的词分不开,即“之”放在表示处所性的词前时,它就是动词,掌握了这一特征,判断“之”作动词的情况也就容易多了。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巜语文》(必修1-5)(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巜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巜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猜你喜欢

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进一步探究与归纳得到的结论
Stolz定理及其应用探究
一道解析几何题的分析与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一类概率模型的探究与应用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