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共服务: 提供便利,也在剥夺权利
2019-09-10
打车靠手机、车票网上抢、看病云挂号……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民众生活带来不少便利,但同时也存在双刃剑效应。当互联网在深度介入社会公共服务的时候,也挖开新的技术鸿沟。一些不会用手机打车、不懂网上抢票、不会云挂号看病的人,就被迫站在网络技术鸿沟的另一边。这样的公共服务,不利于保障社会民众的公平权。
互联网在创造公共服务便利性的同时,也能轻易剥夺公民的权利:
——失去排队权利的老人。“我妈腿脚不好,她住浦西我住浦东,她要是想过来看看,我是绝对不可能让她自己打车的。现在不懂互联网的老年人,出门哪里打得到车呢?”上海市民罗先生说,“你看咱们现在买火车票要靠手机抢,看场演出的好位置也得网上先选,甚至去吃家热门餐厅还没出门就得先在线排队。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辈所代表的不懂互联网、不懂智能应用的这个群体,已经失去了参与排队的权利。”
——永远被“秒杀”的专家号。在北京某医院的挂号处,记者看到,现场排队等候的有不少人,一部分人知道可以线上预约但自己弄不来,只好现场排长队挂号;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能提前预约。一位带家人千里迢迢赶到北京看病的汪女士说:“在老家就在线上预约这边的专家号,但只要预约释出,名额几乎是秒没,这病也等不了,就直接到北京来了。这不今天线下的号也挂不上,真愁人。”
——不够格的前网约车司机。对于网约车市场不断趋严的监管,一方面公众出行的安全性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不少城市对于车辆和司机运营资格的限制,也出现了从业人员减少的问题。正如一些業内人士所说:“毕竟以犯罪为目的的司机是极少数的。安全性提升,并不等于要减少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就业机会。”
互联网在让现实世界变得更加便利的同时,也催生一批“互联网新弱势群体”,看似加速公共服务便利性的网络,转身也能筑起一面不公平的“墙”。互联网公共服务公平权如何保障,令人深思。
其实,互联网在公共服务中的公平权问题,监管部门也一直在跟进解决。此前非现金支付的广泛应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但也出现了“拒收现金”的情况,这给不使用线上支付方式的人群带来诸多困扰。此后,央行便发布公告强调,除了依法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情形之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
针对一些社会矛盾在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国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师张新红表示,一方面有互联网的放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治理水平的考验。新的业态需要多方合作、联合治理,政府部门、企业、用户、服务提供者,要一起参与进来,实现信息的公开共享、行动的规范协调。
(综合新华社讯、《半月谈内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