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永远热泪盈眶
2019-09-10曹玲玲
曹玲玲
2007年,28岁的我研究生毕业,从成都来到了北京,在中学和小学之间毅然选择了小学任教,因为我是如此喜欢孩子,喜欢蹲下来和他们一起看世界。
也许是音乐专业的缘故,来北京第一年,当时的校长就让我做起了大队辅导员,就这样,德育工作一做就是12年。在这里除了感谢前任校长对我的信任和培养外,还要感谢我的导师——今年已78岁高齡的韩万斋教授的熏陶。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教育家,在全国各地进行国歌公益讲座近2000场。
受导师的影响,做了德育工作后,我更加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2011年7月23日动车事故,看到网上一些不实言论甚嚣尘上,我想到作为一名大队辅导员,我能做些什么?于是,那一年我发起成立了北京市首支小学生网络爱国公益社团“亮爱社团”,通过微博和孩子们一起在线上传递正能量,引发当时社会各界的关注,北京电视台还为我们拍摄了专题纪录片。在新闻发布会上,当孩子们说到上初中、高中、大学也要传递这份正能量的时候,我的眼眶湿润了,我说:“活动初衷为的是感动他们,现在反而是我被他们感动了。”
2015年,在开展让孩子们找到小知己的“儿童朋友圈”活动中,我看到了那些平时不常被老师关注、却如此精彩的孩子们。我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面向全体?是否关注学生的差异?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联合多家媒体开展了“爱儿童 反思爱”的网络公益活动,呼吁全社会在儿童节这一天反思对儿童的爱。来自教师、家长及其他网民的回应如雪花般飞来,让人感动不已,再一次坚定了我的儿童立场。那一天我写下这样的话:“从今天起,不想听到,你以为我想听到的答案;不想看到,你以为我想看到的表情。你,就是你,一个孩子,我不想索取,不再索取,只为还原你本来的面目。”
2016年,我成为人大附小的一员。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敢爱敢恨、敢想敢做的校长——郑瑞芳校长。走过那么多学校,我从没看过哪所学校的校长和孩子的关系如此亲密,我从没听过哪所学校的孩子用“校长妈妈”来称呼校长。这真是一所神奇的学校,更神奇的是我居然成了其中一员。
2018年,我参与策划了以“三次走近”和“七次远行”作为活动主线的全校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红色之旅。利用开学典礼、教师节、中秋节这三个时间节点,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近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家庭变化的40年;选取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城市和领域,从小岗村到深圳再到雄安,通过亲身行走,让孩子们真正懂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刻内涵。
2019年是人大附小的“家风建设年”。我们召开了德育工作会、家风推进会,举办了数个家风日和家风论坛,每个家庭和班级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校的优秀做法获得了相关专家的点赞和高度评价。
12年,我从一个不算青春的大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有热情、有责任、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感谢人大附小,让我的教育格局和视野不断发生着改变。我将带着这份对教育的忠诚与激情,一路狂奔,做一个对教育永远热泪盈眶的人!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