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支画笔,勾勒几代人的艺术路

2019-09-10周丽

教育家 2019年37期
关键词:齐白石弟子画画

周丽

王默,中共党员,1940年生,号“万幅画主”“艺苑轩主”,人称“百相画家”。毕业于北京齐白石艺术学院,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曾获“中国当代百杰书画家”“中华国粹民族艺术家”“世界铜奖艺术家”终身称号,获世界金奖、中国首届文艺金爵奖、中华国粹图腾奖、中国国学杰出贡献金奖等。其作品被收入《20世纪中华画苑掇英大画册》《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润格》《国际现代美术家精品荟萃》等;其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大典》《世界当代名人大典》等。

迎春巷15号,是坐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的一处民居,王默工作室就隐于其中。数年来,寻址登门的人络绎不绝,有拜师的、采访的、求画的……2019年“第十四届中国青少年艺术节”河北省总展演,“八人参赛,八个第一”,再次使王默工作室在当地“炸”开了花,就连组委会都不禁感叹王默“霸气十足,霸气冲天”。

初见王默,她穿着一身红底的牡丹花裙子,学生头,齐刘海,身量瘦削,虽然腰背不再挺拔,仍不掩她一米七的个子。王默耳聪目明,一笑便露出一口整齐的牙齿,从她身上很难看出年届八旬的龙钟老态,满屋子的画作、堆叠的喜报和证书昭示着这位老人不平凡的艺术人生。

真诚对待每个学生

1996年,从事了30余年绘画和设计工作的王默退休了,她本打算告别过去满世界跑的“空中飞人”状态,专心在家画画,然而不断有人找上门来拜师学艺。王默索性成立工作室,为培养画坛新秀继续发挥余热。

王默有着深厚的中西画功底。10岁左右,王默就成为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入室弟子,获齐白石“泼墨”真传。多年后她又考入北京齐白石艺术学院,系统地学习中西方美术。她不仅教中国画,也教素描、速写、水粉画、儿童画、篆书等,美院开设的绘画专业她的工作室几乎都涵盖了,每一科她都亲手绘制范画供学生套临,并且手把手地示范、指导笔法。有时几个人同时来上课,各学各的,她开展复式教学,脑子不乱,游刃有余。家长孙博学说:“王老师是个‘杂家’,会的东西特別多,像宝藏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王默工作室里放着12本泛黄的按姓氏笔画数分类的花名册,每一册扉页上登记有五六十个名字,里面记录着每个人每次上课的日期。这些是王默历年教过的弟子,横跨多个年龄段,从3岁到85岁,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一起来学的,其中有一些是从外地慕名而来。

无论老幼、起点高低,对每一个弟子,王默都真诚对待。对大龄学生,她用齐白石大器晚成的例子鼓励他们“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晚,就怕你懒。”对三四岁的孩子,王默深入浅出,用充满童趣的语言讲课。如讲解“变化是美”,王默指着一幅画说:“这个枝叫‘两争一让’,争是在前,让是在后。三个花骨朵要三角构图,变成一串‘糖葫芦’就不好看了。”讲雌雄:“老玉米对着天的穗上头长着花粉的是雄性,是‘男同学’,歪着一绺跟头发丝似的那是雌性,是‘女同学’。”画牡丹,王默按步骤给各个花瓣标上序号,叫着号让孩子们画。王默说:“什么是好老师?不仅自己满肚子‘墨水’,还让学生听得懂的才叫好老师。”

目前在北京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就读的蔡昀含还记得幼时第一次跟王默学画的情景,由于年龄小,简单的圆她都画不好,“画得毛毛躁躁的”,但是“王老师并不责备,她很耐心,讲得很细”。蔡昀含说自己之前也在别的地方学过画,但是跟着王默学习国画之后才真正系统地了解了国画,也让她对绘画产生了更多兴趣,有了更多的信心。“我很享受在王老师家画画的时间,一连画好几个小时不停下来。”跟王默学画10多年,至今她手绘制图时仍保持着王默教给她的断笔、连笔的绘画习惯。

张嘉欣8岁开始师从王默学画,因为距离较远,去上课需要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每次课时结束,王默都会让她再多学会儿,有时候还留她吃饭,给她“开小灶”。因为功底扎实,张嘉欣考取了一所大学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并从大一开始帮学校画图。此外,王默的学生中,还有一些是免费学画的,所用的纸笔和颜料都由她提供。

王默告诫弟子们:“画画不能闭门造车。”为画好龙,她曾十几次到北京观察研究九龙壁上的浮雕。60岁那年她还去桂林写生,创作了一幅十六通屏的《漓江百里行》。王默作的《百吉图》,一百只鸡品种繁多、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其中很多场景源于王默在农村老家和郊区居住时养鸡过程中的观察。即便如今年事已高,“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放下画笔之余,王默依旧博览群书。为了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她还关注国内外各地画展以及画作的最新动态,鼓励弟子们多看多画。

言传身教,播下爱的种子

“孩子跟王老师学到的不仅仅是绘画技巧、美学知识,重要的是,还从她身上获得了满满的正能量,被她对艺术无止境的追求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所感染。”一位家长说。

身为“白石门下”,王默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能给我的恩师丢脸。”在绘画过程中,她不但继承发扬了“齐派”的精湛技艺,而且更上一层楼,融入了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与创新。例如:在绘制《菊花》时,传统“齐派”使用的是勾填法,即先勾后染。王默经过多年的摸索实验,创造出染勾法,先染后勾,使画面更加潇洒随意,意趣盎然。花甲之年,她研究出了一个独门绝技“泼墨特技法”,能泼绘出水珠、雨点等的形态与质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人曾评价王默是“天资加勤奋,默默苦耕耘”。退休后,王默天天画,夜夜画,没吃过一片药,没打过一次针,她说自己是“吃墨不吃药”。耄耋之年,王默依然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惊人的创作热情,她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通宵达旦地画画,号“万幅画主”的她作品岂止万幅。她作起画来如痴如醉、物我两忘,“耳边放炮我都不知道”;画羊时,“我就是羊,羊就是我”。

王默这种韧劲也传递给了自己的弟子。一位10岁男孩的母亲说,上课时王默始终站着教授,“老师那么大岁数都不说累,孩子耳濡目染也就不觉得累了。孩子每次画画少则两三个小时,多则四五个小时,培养了恒心和耐性。”

对自己的作品,经常是大家都感觉不错了,王默仍不满意,精益求精不断深入。王默的弟子、风景园林专业在读研究生栾河淞说:“王老师一般不讲大道理,而是通过言传身教,以自己对行业的热爱和追求感染弟子,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和每个弟子。每张学生作品都要求尽可能完美,即便上课时间到了也要求修改到满意为止。”

王默的国画课通常先教学生画牡丹,不仅因为她是擅画牡丹的“牡丹王”,还因为牡丹是“国花”。在襁褓里躲过日军刺刀,经历过冰与火淬炼的王默有着深深的爱国情怀。她创作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的大幅画作,在“国庆”二字上绘满了盛开的牡丹,一派繁荣景象。她常教导弟子:“我们要爱国。”1998年洪涝灾害、2003年“非典”、2005年国家助残日、2008年冰雪灾和四川大地震等,王默都曾捐画或者赈灾义卖。

王默的善行义举也在弟子心中播下博爱的种子。14岁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朝暄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跟王默学画,他不但将王默身怀的各项“绝技”悉数习得,更难得的是,12岁他就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拍卖个人书画作品,捐助特殊教育学校里的聋哑儿童。

生命不息,画画不止

近年来,王默创作了百花、百鸟、百鱼、百蝶等多幅大幅中国画作品,每年一张八尺的十二生肖“百字图”更是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保留节目”,王默也被称为“百相画家”。问及她钟情于“百”的原因,王默说,不管是画家还是其他行业,都要出个性,不能人云亦云。美术史上还没有人画过百相图系列,她要像“书圣”王羲之写书法一样,作前所未有的画,当“第一人”。

王默的“第一”不止于此。纵观她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半生,無论是绘画、设计还是教学,王默总能出类拔萃,用她的话说就是“震得别人眼睛都直了”。

王默是王羲之第55代后人,祖父三兄弟均是晚清举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她一来到这个世界上满眼都是字画。父亲原为她取名王墨,希望她传承中国的墨文化,多“喝”点墨水。就像是“上辈子带的”,王默说自己打记事起一拿笔就会画画。16岁王默就成为县文化部门的美术骨干。20岁出头,王默被下放到老家的乡镇学校担任数学兼美术老师,刚教美术两个月,文教局就安排她做美术教学经验介绍。28岁时,王默作为随军家属,设计了一幅“敬祝毛主席”的画作,力压众多美术干部的作品,被所在部队选中制成锦旗,送往北京献礼并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之后她又从全省脱颖而出,作为“画画最牛的”,被选去当时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从事工业设计。她的设计作品屡屡在国内外展示、获奖。早在1979年,她设计的“长城”牌商标便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世界名牌的商标。1993年,她的绘画作品就被收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作品润格》,并获“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称号。

从事美术教育的二十多年间,王默的学生获省级和国家级相关证书和认证的多达150余人,书画作品斩获国内、国际大奖百余次。不少学生考上了中央美院等艺术院校或选择了设计相关专业。王默则数十次获辅导教师优秀奖、园丁奖、优秀组织奖、集体优秀奖……对于此次省内比赛“包圆第一”,王默表示,自己只是一个平常的老太太,不要把她神化了。她说:“我的弟子皆‘神童’,我和我的弟子们要霸而不骄。”

人生八十正当年,心系自己的学生和事业,王默说,她要像齐白石一样,生命不息,画画不止。

猜你喜欢

齐白石弟子画画
拜门
齐白石画蝉
齐白石画螃蟹
齐白石的半截虾
弟子规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弟子规
我爱画画
老树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