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2019-09-10闻瑞东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9期
关键词:产业文化

摘  要:为“十三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广州市经济支柱性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应该看到,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对广州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加快;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重要载体,还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近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成效显著,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文化领域创新创业日趋活跃,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新兴和特色文化产业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加快步伐,文化产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一、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以广州励丰公司为例

广州励丰公司的发展路径于广州文化产业发展颇具代表性。广州市文化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非常活跃,在国内一度风头无两。励丰公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励丰公司成立于1993年,在其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引进(1993年-2001年,代理国外品牌,销售驱动发展)、吸收(2002年-2006年,系统集成,推进国内专业声光行业发展)、创新(2006年-2010年,进行技术改革创新,并应用到各大项目中,形成自身技术优势)和发展(2011年至今,完成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并全面实施,将文化与科技融合,使人性、艺术、科技统一,实现新的发展)四个阶段。最初,公司通过取得国际尖端灯光音响品牌产品的代理权,实现了快速扩张与发展;2006年后,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二次创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将文化根植于企业发展,完成股份制改造,获批上市,实现新的飞跃。“十二五”以来,受各级各项政策的鼓励,广州市文化产业迎来发展小高潮。2011-2015年,广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586.99亿元增加到933亿元,占GDP比重将提升到5.15%,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2%,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日益提高。

二、广州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广州文化产业的建设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委,主要存在下列几个问题:

(一)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还不足。作为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单位,励丰公司反映,目前,广州市文化产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组织形式也较为分散,很难获得贷款和投融资,在资金等方面缺乏扶持政策,影响企业发展。大多数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的产品还不都能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需要。

(二)产业园的集聚效应还有所欠缺。据统计,全市共有荔湾创意产业集聚区、TIT纺织服装创意园等文化产业园区38个,但产业园区在发展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一些产业园区相关配套不够完善,集聚效应发挥不够充分。如番禺区华创动漫产业园中,动漫类企业仅占20%左右。

(三)文化产业人才短缺明显。励丰公司在调研中提出基于文化产业创新实践的人才匹配问题是公司面临的一大难题,公司的发展亟需大量跨界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如管理岗位须懂技术,技术岗位须懂市場,市场岗位须懂文化。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基本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才,也很难从市场上获得。此外,文化产业人才未能进入传统的人才评价体系,难以享受到政府的提供的相关优惠政策。

(四)文化产业相关行业标准尚未建立。基于创意设计驱动的行业标准匹配是励丰公司提出的另一大问题。文化企业的产品多为文化内容策划创意,与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相似,但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关行业标准,这有可能引发恶意竞争,不利于行业发展。

三、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大型文化产业优先发展。如励丰公司提出,没有大型的文化企业做支撑,很难形成文化产业广阔的发展局面。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培育一些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今年,广州市出台了推进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并设立了总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广州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将主要参与文化及相关领域企业的重组、改制、上市及并购,帮助企业整合资源,打造行业龙头企业。将有利于促进文化与金融有机结合,以金融为支撑力量,推动文化产业做活做强。加强政府主导,强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建设好产业园区是推动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府应着眼于本地特色,加强对产业园区发展的引导,重视产业园区生活、教育、医疗等配套建设,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将岭南文化元素融入文化产业,挖掘岭南文化资源予以振兴与创新,打造本土文化品牌,广州的文化产业才有坚实根基,发展活力不断喷涌而出。如在影视制作将岭南文化中的南粤王、十三行、南派醒狮引入;在文化产品生产中将岭南园林、岭南建筑、岭南画派、广东音乐、广东民间工艺融入,通过地域文化展现中国文化的丰富性、独特性。推进文化事业与旅游、时尚创意产业相互融合,如充分利用沙面的文化资源,积极引入与沙面文化氛围相适应的文化娱乐产业,整合白云山、陈家祠、余荫山房、宝墨园等旅游资源及粤剧、广府庙会、广绣、光彩、乞巧、飘色等文化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塑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广州特色的文化精品和知名品牌。传统文化能够活态延续,广州的文化产业才有绵长恒久的活力。

(二)明确文化发展战略,开拓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文化产业目前作为广州市十大重点产业体系之一,应前瞻性地将文化产业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从市委、市政府决策层面明确提出文化强市战略,树立广州文化产业大支柱地位,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跳出广州、站在珠三角、全省、全国乃至更大区域来考虑广州的文化定位,制定决胜未来的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注意时序性推进与跨越式发展相结合,保护性策略与开发性战略并重,集团型扩张与基地型集聚并进,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着力打造“文化广州”,提高广州文化产业的引领力。

(三)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促进相关标准体系建设。行业协会在行业标准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领队”作用,如励丰公司呼吁,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规范推动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健康发展,对于行业协会及企业的服务需求,积极响应、支持、帮助、解决。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在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用新的更高标准引领、规范行业发展,推动行业向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率先构建广州文化产业新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时尚业,构建时尚文化产业人才聚集区和时尚文化产业策源区,办好广州国际服装节、服装品牌营销高峰论坛等活动,打造时尚文化商圈。

(四)加大文化人才激励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文化产业,关键在于造就高端文化人才。引导广州地区高校加快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增设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培养急需人才。灵活运用社保、入户、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创业支持等多种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产业人才库。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人才专业和岗位特征、注重工作业绩、激励创新创造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利用广州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为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创业扶持、奖励和学习培训等方面提供资助。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产业配套政策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完善产业配套政策,加大组织、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为文化产业促进转型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文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二是推进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整合管理部门,将文化、广电、知识产权等部门集合,建立高校的市一级文化管理机构,构建大文化管理模式。二是降低投资准入门槛,鼓励多方主体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使地方政府、企业、文化团体、外商投资、私人捐赠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局面的形成;三是通过减免税收、信贷、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经济手段和方式,建立政府和民间一起投入产业创新的发展机制;四是建立科学、专业能及时反馈市场动态和社会影响的产业政策评估机制。

(六)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强化文化产业发展保障

推动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做好市场建设、平台搭建和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等工作,完善产业支撑体系,构建成熟完善的文化产业金融生态环境。加强要素市场建设,健全文化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加大文化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让民营企业享受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进一步开放市場,鼓励社会资本,形成文化市场经营主题,投资主体,经营方式多元化的格局。积极搭建以整合产业文化为目标的共性服务平台,积极培育专业性、具有高度社会诚信的文化中介机构,建设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国际文化交易平台,增强文化流通能力、提升文化辐射引领力。加强文化创意的知识产权保护,引导文化消费,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投资、消费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曾德雄、李燕、彭颖.广州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及问题研究.城市观察.2015(1)

[2]  邢照华.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闻瑞东(1971年--)、男,吉林省长春市,现供职单位:广州行政学院  职称:副教授  学位:硕士,研究方向:城市文化、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一带一路”战略下台湾产业转型初探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