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相互渗透

2019-09-10王正惠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基本常识,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和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使人格发展得以健全;德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二者关系极为密切又互为补充,教育过程中要相互渗透,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共筑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新体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相互渗透

前   言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且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易受外界影响,性格与心理的波动较大,一定比例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加之当代职业学校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薄弱,对德育采取漠视或拒绝的态度,如何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德育把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这是当前职业学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一)差异性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具有普适性,侧重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事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必须针对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全体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当然也要看到,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化”倾向,过于说教和灌输,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致使德育效果欠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中的权威者、塑造者,而是教育活动中的指导者,主要是针对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其所缺失的素养,设置对学生的教育策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自我、调节自我,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

(二)互补性

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补充,心理健康教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和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拓宽了德育所主要采用的理论灌输、说服、榜样示范、行为引导等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德育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要不断地主动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点,而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传统德育在这方面的不足。

(三)同一性

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两者既相互交叉,又互为补充,尽管方法不同,但两者最终要达到的育人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学生的内在素质与修养得到提升,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拥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的重要性

(一)调节学生心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心理学表明,学生如果对德育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定势,那么,他就会顺利地接受德育要求并努力去执行,反之,如果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定势,那么他就会对德育要求产生抗拒、排斥心理,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调试,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阻抗,愿意接受、主动接受教育,才有利于最终实现德育的培养目标。

(二)丰富了德育教学内容和手段

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知识要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致使学生对学习德育的态度非常排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为学校德育带来了崭新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给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的策略分析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是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学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注意挖掘德育教学内容的知识要素,要全面了解学生,对他们的日常表現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与分析,发现其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意志力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正确引导,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

注重言传身教。教师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素质及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道德意识、行为习惯,乃至心理素质的养成,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水平,塑造良好的教育者形象,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使学生可以拥有良好心态与精神面貌,健康向上的人格。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通过换位的方法,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接触中感到温暖、和谐、平等,让学生从内心实实在在地对教师产生尊敬之情,从而起到正确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和健康心理。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深刻认识学生不断发展的心理特征,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为目的,通过对话、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应当以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为基础,提早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激发学生不断进步,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之中,经历感性→理性、已知→未知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让学生在教学形式广泛的情况下用开放性的学习心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三)合理渗透,差异并存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渗透,并不是简单的将两者“合二为一”,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都有独立存在的必要,既不能因为有了心理教育,便取消、替代德育,也不能因为有了德育,便排斥、否定心理教育,要肯定两者的共通性,保持两者的差异性,注意两者的开放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素养,使学生身体能够健康成长,拥有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使一些心理存在一些问题的学生不用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不用担心同学会用歧视的眼光看待自己,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做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好的学生。

结 束 语

在学校实现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为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进一步发挥其积极影响,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职业学校也能高效的完成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创新模式研究[J].才智,2017(35):27-28.

[2]  岳娓娜.新时期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德育的途径探析[J].考试周刊,2018(35):36.

[3]  邹秀兰.职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模式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1):40-41.

作者简介:王正惠(1971-10),女,云南省昆明市人,汉族,本科学历,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食品营养学,西点烘焙,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