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做中学”研究
2019-09-10程贤华
程贤华
摘 要:“做中学”不但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它并非单纯是针对教育内容的改革,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尝试开展“做中学”可为学生创新学习体验,活跃学生学习思路,拓展学生学习实践活动范围。所以本文中就重点研究一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做中学”,展示各种教学方法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做中學”;小学数学;引导;生活实践;教学工具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讲究教师教学学生做,是典型的“先学后做”教学模式,该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欲望不强,学习过程也相对被动,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新课改背景下,“做中学”作为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主观、主动的数学学习形式,特别强调数学学习体验过程中学生的亲历性与主动性。所以说在新课改背景下,“做中学”已经逐渐被完美运用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理实结合教学应用价值。
一、小学数学“做中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方针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就提出了“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实现育人过程。”其综合表现就是对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实践创新以及责任担当等六大素养的有效培养。这一切教育过程都离不开实践,因此在像小学数学这样注重逻辑思维与动手实践的学科当中,教师必须要强调“做中学”全新教学理念,将教、学、做三位一体联系起来,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并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训练纠正总结错误,最终掌握数学学习内容及相关技能技巧。
二、小学数学“做中学”的实际教学策略应用
(一)合理利用工具将抽象数学具象化
小学生尚处于心智发育初期阶段,因此他们的思维还依然停留在形象具体的层面上,对于某些抽象概念理解不深,所以教师必须要首先实现小学数学知识转化,合理利用各种工具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避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引入“做中学”教学模式,通过亲手操作示范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将原本复杂的知识内容简单化。
在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首先提出了“16+5=?”这道计算题,其中有些学生错误的将5加到十位上的1上,最后得出了66的结果,这就说明学生还无法正确理解“满十进一”的基本道理,最后还可能得出结果为11的错误答案。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拿出了一把火柴棒,利用火柴棒摆放示范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计算的基本原理。首先教师会数出16根火柴棒和5根火柴棒,分别分开摆放。在5根火柴棒中拿出4根,在16根火柴棒中拿出6根,共同凑成10根火柴棒,这样就出现了两堆数量为10根的火柴棒,再加上剩下的一根火柴棒就是10+10+1=21根。在教师示范过程中学生也要参与摆放火柴棒,通过动手实践操作理解16+5=21这一进位加法的关键精髓,特别是通过“做中学”总结得出“满十进一”的基本数学原理。
(二)合作归纳教法促进数学感性认识
采用合作归纳教法可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感性认识。例如在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中,教师就通过分组合作归纳教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促进他们的数学感性认知水平。比如首先要锻炼学生形成《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口头练习习惯:10个3是30,10个30是300,10个300是3000,以保证这些基础口头计算知识能够长久保存于学生的记忆库中。当然在更进一步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激发学生想象去以此类推有关“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内容,形成新的数学心理效应。
(三)利用生活化教学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距离
最后要利用生活化教学过程拉近学生与课堂、与数学知识之间距离,教师要借助数学视角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周边发生的事物,进而引出新课内容,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能力体系。为此,教师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动手操作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操作学习新知识,培养自身良好且完整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长度单位》一课教学中,由于其知识点具有空间的抽象性特征,所以某些学生可能要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在自身思维体系中构建长度单位的正确意识,甚至有些学生会因此而混淆了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比如某些学生会出现错误判断“教室內墙面的长度为2cm”。为了解决这种错误认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长度单位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手上的格尺亲手测量2cm的长度到底是多长的距离,再用自己的手指对比一下2cm。结果发现2cm其实是一个很短的长度单位。这就是在做中学,通过学生亲手的测量与观察会发现某些事物的量级和想象中大不一样,在通过这样反复的观察与练习后,学生的估算能力与正确把握长度概念的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同理,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水果等不同课堂上教学工具及生活实物展开数学学习,感悟数学逻辑思维拓展和“做中学”的多种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数感和数学思维逻辑理解能力。即在实践中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操作中洞悉内心发生的事情,进而实现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三、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活泼且充满活力的,所以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如何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做中有学、学中悟道”,身体力行的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帮助他们破解某些存在于数学学科中相对抽象,难于理解的概念,让小学生能够徜徉于数学世界中并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黄志清.从“坐中学”走向“做中学”——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观的行动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7(28).
[2] 周静芝.基于“做中学”理念,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实践[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7(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