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对策

2019-09-10王海群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9期
关键词:学力分层新课标

王海群

摘  要: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采用分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对学生施以不同层次的教学和指导,以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分层教学;优化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学理念,即人人数学观,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近年来,一直处在数学教学第一线的我越来越感到:小学升入初中后,由于教材、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原因,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是初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而进行分层教学则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接受能力不同

每个学生因遗传基因的不同,接受能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形象思维强,有的人逻辑思维强,有的人记忆力超人,但推理能力较差,有的人记忆力较差,却推理能力过人。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要关注、承认、并尊重学生间的这种智力差异,从而实行差异教学,即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有必要实行分层教学。

2.原有基础不同

初中学生一般都是从不同的小学升入的,经过六年的学习生涯后,两极分化相当严重。加上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增强。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比如说:初二第16章分式的学习,如果对于前面的因式分解还没有掌握的话,那分式学习肯定跟不上集体,进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引起的分化中,初二阶段是最明显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所以,在初中阶段实施分层教学有其必要性。

3.学习意志不同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并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因此,初中数学教学需实行分层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消除这种 “首尾不能兼顾”的两难尴尬境地。就要针对学生群体及个体的差异性,落实好新课标精神,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措施

1.学生的分层

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把学生分成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学习品质不够好。

第二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第三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其中对第一层学生突出了个“扶”字,让他们学会学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对第二层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并向第三层靠近;对第三层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进而成为数学尖子生。

2.课堂上的分层

教师在创设课堂情景时,要兼顾第一、二层学生。如在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针对第一、二层学生,采用复习引入法,让他们先回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中的简单问题,再慢慢引出当天的新课;其中深层次点的问题就让第三层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既能使第一层的学生弄懂新知识,第三层的学生拓展了思维能力,又可使第二层的学生加深了印象,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提问和回答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第三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第一层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机会让给第二层学生。这样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以增强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使所有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锻炼。

2.课后的分层

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要力求定性定量,区分对待。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做,选做题由第二层学生选做,第三层学生全做。

这样的作业分类,克服了"大统一",使第一层学生有兴趣按时完成作業,集中精力解决基本题,达到培养基础性学力;第二层学生则能拓展思路,在培养基础性学力的同时,提高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这样可解决以往统一作业时,第三层学生"吃不饱",第二层学生"吃不好",第一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这样各层学生学习到位,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当然,三个层次之间的同学也是相互统一的,如对待第一层次学生,可在班中组建学习小组,让第二、第三层学生采取结对帮扶方法,给他们谈体会,谈方法,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解答释疑。学生间的互相帮助不仅能提高第一层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能促使第二、第三层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还能进一步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学习氛围。

3.课外辅导的分层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这种补充当然不是课堂的延时,也不是变相增加学生题量负担,而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对第一层学生的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和谐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面批部分作业,个别辅导重点突出选题简单、基础。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选一些只需一次全等就能证明的题目。对第二、第三层学生的辅导是鼓励拔尖,如选些课堂上大面积无法讲的条件间接点的题目;对第三层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主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灵活应变能力,长久地保持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4.成绩考核的分层

每次考试向学生提供3套不同难度的试卷(从难到易:A卷、B卷、C卷),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类型的试卷。A卷的难度系数为1,B卷的难度系数为 0.85,C卷的难度系数为0.70。学生最终的成绩根据所考成绩*难度系数得出,并以此为评价依据。

这种分层考核的方法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从而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数学新课标的理念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的理念是理想,新课程的教学是现实,要彻底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实施“分层教学”,既保证了面向全体,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符合新课标精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和提高。

猜你喜欢

学力分层新课标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若干措施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从“线性程序结构”组合到“要素行动解释系统”建构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