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问题归因及对策

2019-09-10张宏霞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9期
关键词:质量评价高等教育

摘  要: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是目前高等教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源自高校扩招,因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质量本就涉及判断,与评价密不可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离不开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概括总结现如今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并针对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问题归因

一、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概念界定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是以“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这一目的和根本性质为标准,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对高等教育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进行判断,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改善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其主要任务是要充分体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最终目的是达到高等教育的价值增值,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涵盖高等教育的全部职能和活动,涉及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学与教学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学生、办学条件、学术环境等等。教育质量的优劣主要靠学生的成就和教师的工作状况,或者靠高校的办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来体现。

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目的模糊

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主要还是以“鉴定性”的评价方式为主,常常带有明显的奖惩性,反映出一种强烈的“管理主义”倾向。高校进行教育质量评价时往往会以“合格”“不合格”“良好”“优秀”等来衡量,这样模糊的评价字眼不能很好地反映教育质量的真实性。对于教育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也最终会偏离轨道。

(二)评价主体单一化

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一般是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为主,其他学校的领导负责人为辅,共同进行的。教育行政部门成为教育质量评价的唯一主体,有绝对的发言权,而被评估者没有权利参与评价过程,只能被动接受最终的评价结果,虽然近几年评价主体单一化有所改善,但是并不是很显著。

(三)评价指标统一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多样性、独特性更加突出。有众多高等院校中专科、本科、硕士相融合,专业也增设很多,更有甚者还引进国际交流教育。仅仅依靠统一的评价指标来评价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结果不具有参考性,不能对高校教育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四)评价结果封闭性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来看,评价结果大都是属于保密的,只有参与评估的相关负责人知道其详细情况,对外只是通过“合格”“不合格”“优秀”等简约字眼来公布评估结果,被评估的高校及公众不了解其详细内容,这样不利于高校进行自我改进,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又增加了难度。

三、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问题归因

(一)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意识的局限性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实践中,无论是评价主题还是评价客体,对高等教育评价本质的认识都还不够深刻,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其后果是教育行政机构更多的把教育质量评价看作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门科学,社会还没有参与教育质量评价和利用教育质量评价的主动意识,高等学校接受外部评价特别是非官方评价的自觉性不够。

(二)传统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历史上就有一种“官尊民卑”的思想,认为官方评价具有权威性、可靠性,很自然的就将官方评价的结果作为决策的依据,而对于民间的评价不信任,认为缺乏可信性和科学性。

(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年来在不断地发展进步,逐渐有相关的评价组织相继出现,但是因其评价机构不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故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真实性都受到了质疑。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相关制度的不健全也阻碍了教育质量评价的发展。

(四)理论研究的匮乏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是一个比较系统复杂的过程,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基本上是从国外移植借鉴过来的,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过了众多的尝试,但是很遗憾到目前为止,我国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因此在这一方面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四、改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观念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观念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活动中起指引作用,具有导向性作用,必须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观念,以科学的观念来带领行动。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主要应当树立多元化的质量评价观念和服务性的质量评价观念。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形成了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因此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观念也应当是多元化的。

(二)优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

评价指标是开展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基础,评价指标的好坏决定着最终的教育质量评价结果。要改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优化评价指标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叶怀凡学者曾提出优化评价指标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体现完备性,二是要体现实用性,三是要体现针对性。因此,我们在优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高校制定独特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要涉及到高校的各个方面。

(三)丰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主体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质量评价主体大都以政府、教育行政机构为主,将政府、社会、学校、第三方评价机构四方结合起来,共同参与到教育质量评价中,构建健全有监督性客观的评价机制。

(四)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方法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有众多,但是,并不是都适合每一所高校。只有将各种评价方法相结合,根据高校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让不同的评价方法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改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五)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

评价结果反馈的有效性对评价机制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评价主体必须建立健全的评价结果反馈与管理机制,以便能够及时、真实、全面地收集评价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和评价结果,发现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将其运用于之后的评价决策,改进评价机制,改善教育教学质量。

五、结语

笔者通过文献阅读,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由于笔者经验浅薄、理解能力薄弱、时间有限,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到位,今后还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侯若冰.高等教育質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2]  叶怀凡.教育质量评价的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  赵斌.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的代价问题探讨[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10)

教改项目: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比较与应用研究,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3116

作者简介:张宏霞(1993.3-),女,汉族,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山西财经大学,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质量评价高等教育
水泥混凝土灌注桩质量监督检验及缺陷防治
不同栽培措施对党参药材化学质量的影响
BP神经网络在软件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中职+应用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