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择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研究

2019-09-10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9期
关键词:利益平衡利益相关者义务教育

刘 媛

摘  要:择校问题在我国义务教育领域普遍存在。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开始备受争议,并且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对择校问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曾颁布多项政策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治理,但政策期待和政策效果相差甚远。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择校行为背后所潜藏的原因。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背后,它实质上就是对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和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相对不足的反映。虽然它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难以避免的产物,但如何有效避免择校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深入到非理性择校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择校行为实际上就是择校利益相关者基于自身的多种利益通过行动进行表达的过程,不同主体过于追求自我利益的行为导致了主体间的利益失衡。因此,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成了解决目前择校问题必须面对的关键点。进一步促进民办学校发展,给家长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空间和机会等,都可能成为缓解我国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现实紧张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义务教育;择校;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国家更加意识到教育在提高整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综合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优先发展教育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先后颁布了好几项政策,在这些政策引导下,我国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初步均衡,正在进入高位均衡发展阶段。同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民众的教育意识也普遍觉醒,其教育诉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不断转变。以至于择校问题一直持续发酵,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择校问题必须要面对、要解决。

二、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原因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不同利益相关者最终的选择行为,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看,在择校过程中,家长和学生、学校、地方政府都扮演着“理性经济人”的角色,在追求着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一)家长及学生与被择学校之间的互惠关系

家长通过家庭所拥有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等与被择学校进行交易,实现自己的择校愿望,从而占有有限的质教育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是择校的需求者,正是这种需求产生了择校的消费场,家长也就自然成为以择校为主的教育市场的消费者。家长通过择校为子女谋取优质教育资源,为其在未来能获得更多的优质社会资源和选择优势职业奠定基础,这一行为在家长眼里是对孩子未来负责的责任意识的体现。而被择学校则迎合家长的择校需求,提供择校空间,收取大量的择校费为学校团体谋求利益使学校在获得一些额外的资金实现自身发展需要。

(二)地方政府與家长之间的互惠关系

在我国,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地方政府和家长及学生之间这种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关系,是一种隐性的社会契约关系。家长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强,而国家又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在公立学校系统内择校,所以家长只能选择“特殊渠道”进行暗箱操作,这样,除了要缴纳一定的择校费,还不可避免地要付出其他的家庭资源,如经济成本等进行关系疏通和人情交易,这就必然使择校成本加大。地方政府和家长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隐性契约关系,这是导致义务教育择校热的另一重要原因。

三、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有效解决的措施

(一)促进薄弱校升级改造

所谓薄弱校,是指那些在客观上办学条件落后、学校内部自我管理不到位、缺乏优秀的师资、也没有高质量生源的学校。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实现初步均衡,实现了适龄儿童都“有学上”的目标,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优质的教育水平,对仅仅“有学上”并不满足。“上好学”的愿望开始成为许多受教育者及其家长越来越急于追求的目标,于是便产生了择校热潮。而根据就近入学原则被划分到薄弱校的学生,则会根据自己拥有的资源基础决定是否择校,而从近几年来看,一些家庭即使是经济等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也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子女进行择校,正是薄弱校的存在,家长才会想方设法摆脱身边的差学校,而宁愿选择远距离的优质学校。政府要加大对薄弱校的补偿力度,采用资金上倾斜、创造良好的外部生长环境、提高薄弱校教师的工资待遇等措施,给薄弱校创造发展契机,逐步缩小与优势学校的差距,实现区域内教育基本均衡的发展水平。

(二)完善信息通道避免盲目择校

中国的家长对于择校有太多的盲目性,主要在于对信息的不完全了解。再加上中国特有的面子文化的影响,使很多家长常常会受周围人的影响,而产生盲目的名校情结。如何才能避免呢?首先,应该建立教育信息宣传中心给家长提供择校相关的咨询服务和择校信息的教育信息宣传中心,通过较为官方的咨询信息来加强对家长理性择校的引导,以避免家长因为周围人影响而产生从众择校心理。其次,学校要树立开放意识,构建良好的家校联系。学校的开放能够给家长全方位了解学校提供更加直接的途径。最后,多渠道多途径发布学校信息。除了以上两种方式,政府要不定期通过教育部门官网和电视频道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实时信息,为家长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从而减少长盲目择校的机会。

(三)制定政策引导合范行为产生

任何社会的发展和繁荣,都需要一定的合理的政策作指导,所谓合理主要反映事物的运作过程符合客观规律。同样,教育的发展也需要合理的教育政策进行规范引导。合理的教育政策对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但是教育政策是否公平是决定教育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标。

按理来说,学生被保障享有“就近入学”的权利,但是,它又有不公平的地方。就近入学应该是政府提供的一种权利保障,而非学生和家长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根据权利可放弃的法律原则,儿童完全可以放弃就近的学校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其他学校。很明显,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对儿童的受教育选择权造成了挑战,“就近”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儿童的选择范围,也就剥夺了儿童的教育选择权。

择校之所以引发负面效应,是因为不恰当择校方式的存在。这种不恰当的择校行为是一种无秩序的行为、非理性的行为。现实生活中的择校,有的家长用钱去摆平择校,有的以权择校。其中不乏一些家长利用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条件为子女换得比较好的教育环境的方式。不难看出,这些缺乏秩序的择校行为越来越引发社会问题,不仅仅阻碍了义务教育的逐步均衡化发展,更重要的是扰乱了教育和社会的公平与稳定。没有资源的人势必会受到不公平对待。就我国目前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现状来看,不得不说,择校又不可避免,家长追求高质量的受教育条件无可厚非,只是因非理性择校而引发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就需要政府来制定一套有效的政策来进行疏导,从而引导家长和学生进行理性择校,促使事情走向正确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曲绍卫,陈东生.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探究.教育研究.2005(11):92-95.

[2]  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34.

[3]  孙卫华,李庚春,吴鹏.基于教育立法的教育问责基本要素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0):68.

猜你喜欢

利益平衡利益相关者义务教育
论国家主权维护与投资者保护的适当平衡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立大学财务治理的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数据分析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关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