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代博物馆青少年宣教活动的策划与推广

2019-09-10黄慧婉

锦绣·中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青少年教育博物馆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博物馆已成为了不少青少年学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依托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策划形式多样的青少年宣教活动,让文物“活起来”,已成为博物馆未来公共服务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博物馆:宣教;青少年教育;活动策划

博物馆宣教,是博物馆与公众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博物馆公众更好地享受博物馆文化成果的主要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2008年,博物馆开始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和推广。2015年3月,颁布实施《博物馆条例》,提出新时期博物馆的职能应将教育功能摆在第一位,尤其是对未成年人开展差异化教育,并对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多样性提出了要求。

博物馆教育已是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机构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发展的思想、理念和观念对人的将来有重大影响,在品格和人格的形成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青少年的信息摄入需要正确的引导,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博物馆应担负起社会教育的职能,为青少年量身打造博物馆主题教育活动,促进该群体走进博物馆常态化,让博物馆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培养地方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因此,青少年宣教活动的策划工作已成为了当下博物馆公共服务工作中的重点。如何做好博物馆青少年宣教活动的策划也成为了博物馆宣教工作人员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将结合笔者在博物馆宣教工作中的经验和看法,以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为例,提出个人对博物馆青少年宣教活动策划与推广的一些策略之谈。

一、紧跟时代步伐,迎合新时代青少年群众的文化需求

1、新时代下国家对于文物博物馆工作的新指示

博物馆肩负着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研究、文化传播等社会功能。但一直以来,我国的大多数博物馆往往过于强调前二者的功能,而博物馆对社会公众的文化传播的功能被排到了末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何让文物开口说话?如何发挥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如何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爱上博物馆、爱上文物、进而培育民族自豪感?一连串的问题拷问着文博机构,更拷问着我们整个社会。这个问题要得到有效的解决,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依托博物馆馆藏,开展形式多样、趣味生动的博物馆青少年宣教活动,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搭建起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和国家对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明确指示,不少博物馆已经“摘下面具”、“走下神坛”,开始重视博物馆的青少年宣教工作。针对青少年的博物馆宣教活动已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一面。

2、新时代青少年群众对博物馆教育的需求分析

博物馆相对于学校课堂单一性的知识讲授来说,在教育的形式上更具有互动性、情境性、体验性和趣味性,更能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调动青少年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博物馆提供广泛的知识,从人文历史到自然科学。博物馆馆藏是人类活动和发展最好的物证,这是博物馆与社会其他教育机构的根本区别。与此同时,博物馆根据各种展品组织展览,表达深刻的内涵,并向观众传递信息,引导青少年通过实践探索课堂外的知识,弥补了学校课堂教育中的不足。而随着我国文化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和学校都会选择在课外带孩子来博物馆参观学习,拓宽孩子的视野,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一些让群众喜闻乐见的博物馆宣教活动更是吸引了不少青少年的积极参与。博物馆俨然成为了当代青少年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

笔者在从事博物馆宣教工作的五年当中,对本馆和其他博物馆的青少年观众群体都做了一定的访问调查。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未成年人对于博物馆教育的需求远大于成年人。就以肇庆市包公文化园(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为例,未成年人的年接待量就达到了4万人次,占年总接待人数的10%;家庭式参观也成为了观众主流的参观方式,不少家长在周末都会拖儿带女来包公文化园参观学习,他们都表示,来博物馆参观主要是为了带孩子增长见识,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除了单纯的游览参观,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还不断创新形式,举办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青少年教育活动。不少家长和学生都对博物馆开展的教育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场活动报名人数都会爆满,原因是这些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让青少年能够融入情景,动手操作,亲身去体验、去实践,这是课堂上没办法实现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少学校和家庭都认为博物馆是孩子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教育场所。因此,博物馆教育已成为了当代青少年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策划富有特色、富有趣味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已成为了当今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共同需求。

二、依托博物馆馆藏,实现展教结合

在博物馆活动策划过程中,无论形式如何创新、内容如何丰富,都不能脱离博物馆本身,不能脱离博物馆陈列展示的主题和内容,否则就违背了博物馆教育的初衷——让观众走近博物馆,搭建起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打个比方,若一个展示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开展有关现代科技的教育活动,而一个展示自然科学的博物馆却开展了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就会显得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观众也无法从这种偏离主题的活动中获得该博物馆的有效知识和信息。因而,依托博物馆馆藏,充分实现展教结合始终是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活动策划的原则。

肇庆市包公文化园(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是以包公治端三年的历史史迹为重点,全面展示包公勤政爱民、刚正不阿、执法如山、清正廉洁和中国历史廉政文化内涵的专题博物馆,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更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作为包公主题的博物馆,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开馆5年来已组织策划了多项以“包公”、“廉政”为主题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如“小包”讲解员比赛、《小包公端州学堂》微电影拍摄、“我爱包公文化园”绘画比赛等,吸引了众多中小学院校和青少年群众的热情参与。主办方通过情景式教学和让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青少年儿童了解包公历史,让包公清正廉明精神在青少年心灵扎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立足传统,审时度势,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和指示

了解国家对于文化文物工作的指示和政策,把握好当前文化文物工作的趋势和动态,是做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策划的基础。只有方向对了,所策划的活动才不会偏离意识形态路线、偏离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意见》还指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因而,当前博物馆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工作重点就落在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方面。

作为弘扬包公廉政文化的专题博物馆,肇庆市包公文化园(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已成为了肇庆市首屈一指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包公的孝、忠、勤、刚、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而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就正好迎合了当前国家和人民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因而,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也积极响应了国家关于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号召,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系列亲子活动以及“包公学堂”、“学种包家菊,育祖国未来之花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系列活动等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让青少年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等形式让传统文化与博物馆青少年宣教活动深度融合,培养青少年明德、崇礼、向善、爱国的优秀传统美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面向大众,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活动形式

博物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其服务对象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因而,博物馆在策划青少年教育活动时,也应当将活动目标面向大众,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设计活动内容,让每一位群众都有机会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而不应流于形式,把活动面局限于某个区域或某个单位。同时要广泛调动起社会各界机构、人士的力量,借助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合力策划好整场活动,真正让博物馆走向社区、走向广大群众,促进博物馆与社会的融合。

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曾举办过“我们的节日”系列亲子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七夕”汉风七夕斗巧手亲子活动为例,该活动就将受众面推广到全肇庆市,面向全市招募了50个亲子家庭参与活动,同时前来包公文化博物馆游览的游客也可以自由参与其中。要达到全民参与的效果,活跃活动气氛,活动内容和形式就需要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尽量让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增强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在七夕活动的策划过程中,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还召集了肇庆汉学社、肇庆市端州区城西街道办事处、肇庆市第五中学等社会机构和学校合作,群策群力,设计出了穿针乞巧、投壶、仿绒花发钗制作、压花书签制作和染卡制作五个传统文化体验项目。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再加上亲子合作参与的形式充分调动了青少年参与者的学习兴趣,让在场的参与者都能亲自动手参与,让参与者感觉非常充实和有意义,并且学有所获。

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协调各机构的人员、物资和专业技术,组织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博物馆青少年宣教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工作,让整场活动有了更强有力的群众后盾,弥补了本馆某些资源不足的状况。例如在“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粽情香溢敬先贤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就通过深度挖掘端午节传统节俗文化,策划了端午香囊制作和粽子制作两个传统文化体验项目。但由于馆内并没有端午香囊制作和粽子制作的相关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便向外寻求社会资源的协助与合作。最后,活动吸引了肇庆市第五中学和当地一位裹蒸非遗传承人的热情参与,由第五中学的美术老师负责活动中端午节香囊制作的教学项目,由当地的裹蒸非遗传承人负责粽子制作的教学。其中材料、教学人员都由他们准备,而博物馆方只需要提供场地和协助工作的人员,这就解决了博物馆宣教活动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同时也增强了社会的参与性、合作性,通过馆校合作、馆社合作和馆企合作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进步。

五、应用新媒体宣传平台,加大活动的宣传推广力度

博物馆宣教工作顾名思义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宣传,一个是教育。要做好宣传工作,除了要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更多的人走近博物馆,媒体宣传也十分重要。现代新媒体(如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是博物馆宣传的一个良好工具及载体。根据腾讯2019年第一季报数据,2019年第一季度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1.12亿,同比增长6.9%。微信作为当今国人最常用的即时通信软件,让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发展,我国即时通讯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即时通信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聊天工具,它已经发展成集交流、资讯、娱乐、搜索、电子商务、办公协作和企业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化信息平台。而政务微信公众号也成为了公众获得政务、生活信息的一个最具有时效性和直观性的信息平台。因而,作为公共服务性质的博物馆也应当有效地利用当前最先进、使用面最广的信息化平台来向观众传递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信息,让更多的人能更方便快捷地得知博物馆相关动态,提升博物馆宣传工作的推广度,惠及更多的社会群众。近年来,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也顺应时代趋势,开始重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网站等现代化新媒体传递推广博物馆信息,将博物馆的动态及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进行推广。如近年来举办的“我们的节日”系列亲子活动都是通过本馆的微信公众号推送活动介绍和报名信息的。每次活动预告一推送,都能在两天之内达到500人以上的阅读量,并能迅速在两天之内召集到足够的活动参与人数。截至2019年1月,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就已达到1万人。这就说明了现代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力量,博物馆在开展青少年宣教活动时,也应当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加大活动的宣传推广力度,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搭建好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六、结语

总而言之,开展丰富多彩的博物馆青少年宣教活动已成为了当今博物馆发展的趋势,这是当下国家实现文化强国的需求,也是广大青少年群众的需求。博物馆宣教活动策划者应当立足馆藏,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面向大众,紧跟时代步伐,围绕国家对文物博物工作的指示,把握好博物館宣教活动的主题和方向,充分利用好社会各界资源,调动起社会群众和社会机构的力量,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才能让博物馆青少年宣教活动充满活力并且得到良好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果美侠:《以点带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博物馆宣教工作——以故宫博物院为例谈当代博物馆特色宣教活动的启示与反思》,《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年。

[2]杨畦:《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探索——以东莞市博物馆趣味导览教学为例》,《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年05期。

[3]陈超:《让文物活起来》,天津电建。

[4]《2019年一季度微信用户数量达11亿;2019年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分析(图)》,中商情报网。

作者简介:

黄慧婉(1991-),女,民 族:汉,广东省肇庆市人,职称:文物博物馆专业助理馆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猜你喜欢

青少年教育博物馆
博物馆
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问题的思考
《少年朱熹》动画影片制作的探索和实践
让孩子善于习得乐观
简述关工委组织在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