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联,彰显语文课文化魅力
2019-09-10孙守良
孙守良
对联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语言艺术。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能写景、能言志、能抒情,讲究音韵的和谐、节奏的优美、语言的精炼,读起来铿锵悦耳又耐人寻味,深受人们喜爱。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对联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广泛而灵活,同时多角度、全方位。
如课文标题对:《猫》对《狼》、《求雨》对《听潮》、《守财奴》对《卖油翁》、《井冈翠竹》对《驿路梨花》、《黄生借书说》对《友邦惊诧论》等,皆自然天成。教《小二黑结婚》可用对联总结内容:“求自由,有情人终成眷属;凭政策,两神仙始改前非。”人物性格对:《廉颇藺相如列传》中廉颇曾扬言要侮辱相如,相如先国家后私仇退避三分,可谓“忍一分风平浪静,让半寸海阔天空”,其结果必是“相如退避三舍,廉颇涩愧万分”。教《守财奴》可用对联总结葛朗台的个性:“金子乃命根,守财奴成金迷;人生是交易,老父亲无人情。”故事情节对:如《项链》中路瓦栽夫人借项链——穷出风头,丢项链——乐极生悲,赔项链——自讨苦吃,假项链——无可奈何,真可谓“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十年辛苦悲剧实闹剧”。
对联对学生学习语文也有很大的作用——
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联是词的组合,一般都短小精悍,并且多是日常所用或课文中常见词语,这一特点使其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对联中包含有大量中华民族的历史内容,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乃至心灵的触动都具有极大作用。
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创造力。在对联训练中,学生从语言最细微的基础起步,学会炼字、筛选词语,写出优美对联,再到篇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可见,对联是学生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利器。
对联创作又是知识内化迁移的过程,也是知情统一的知识获得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训练学生。比如分析《杨修之死》一文后,我曾让学生用对联的形式评价杨修,学生做对联“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高度概括了杨修之死的原因,而且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了升华的作用。又如,学生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概括为“百草乐园,自然熏陶;三味书屋,文明教化”,可谓一目了然。
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对联外形整齐、节奏和谐,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很多对联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能够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写对联的习惯。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春联“春回大地,福满人间”“人勤物阜,国泰民安”等。另外,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把对联当成自己明志的载体,将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通过对联表达出来,使其成为不朽的杰作,流芳百世。例如,顾宪成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已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又如,蒲松龄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通过歌颂项羽、勾践以自勉,表明自己奋发的态度和不羁的个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内涵深刻、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的对联,介绍给学生,并进行评价和鉴赏,或者让学生自选对联,互相交流,创作鉴赏文章。以联句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语文教学,能充分彰显语文课的文化魅力,给学生不一样的启迪。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中学)
责任编辑: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