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生物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究
2019-09-10许海林
许海林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高中生物课程皆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如此一来,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进而难以获取理想中的教学预期。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策略做些总结。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
为了迎合新课改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摆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并在教学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优化生物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获取理想中的教学预期。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它虽然所占时间很短,但却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关乎着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在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重要性的基础上,贴合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来对其进行精心设计,以便在激活课堂教学活力的同时,还能够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以《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节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平时有吃早餐的习惯吗?曾经有这样一篇报道,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因未吃早餐而晕厥。那么,不吃早餐与晕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学生凭借已有知识和生活常识可以得知晕厥的原因是低血糖。于是,我追问道:“现如今,很多人为了保持身材,对脂肪敬而远之。脂肪真的有这么可怕吗?你们家一日三餐中食物含有的能量一样吗?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来学习和探索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的相关知识。”如此,通过以生活实例引入新课教学,既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直观教学,形象感知,突破难点
生物学是一个十分广博和复杂的知识体系,正是由于生物学极具时空性、微观性、运动性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特点,决定了许多生物学的真实情景无法进行直观展示,这便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而信息技术,凭借自身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独特优势,可以将抽象的知识或事物转化得更具形象化和生动化。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妨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直观情境,以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内容、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目的。
鉴于《DNA分子的结构》这节内容较为抽象,仅凭一味地口头讲授难以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因此,在讲授到“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时,我除了以DNA模型为依托外,还利用了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以期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例如,在向学生讲解了DNA的基本单位及其组成部分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这三部分的连接方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了4种脱氧核苷酸的生物组成的连接圖片。之后,我又向学生播放了脱氧核苷酸形成核苷酸链及双链DNA的动画,以使学生明确它们是如何连接成核苷酸,以及如何形成双链的。如此,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既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又突破了教学难点内容,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三、合作探究,促进理解,发展能力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实践者。基于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将课堂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于学生,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认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问道:“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会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这是为什么呢?”待学生自由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共同拟定一份实验方案,并利用已有的实验用具来对酸碱对内环境ph的影响情况进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我会在行间巡视,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最后,我安排各小组汇报了实验结果,并组织他们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讨论。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深化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分层教学,兼顾需要,共同发展
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中通常采取的是“无差别”的教学模式,即不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而只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统一授课,这便在极大程度上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难以获取理想中的教学预期。鉴于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差异的前提下,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分层,以兼顾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进步,使生物教学更具普惠性。
为了在最大限度上兼顾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进步,在教学《减数分裂》这节内容之前,我根据学生过往的学习水平将其划分为了A(优等生)、B(中等生)、C(后进生)三个层次,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分层教学目标。C层学生:掌握减数分裂和同源染色体的基本概念;会分析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异同;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B层、A层学生则要求在掌握以上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集合数学知识将变化规律绘制成曲线;能够画出细胞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图,以适应高考的需要。如此,通过分层教学,不仅在最大限度上兼顾了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还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开展活动,学用结合,提升素养
生物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原理,又鉴于“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是生物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生学习生物是为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服务于生活。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除了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之外,还应当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实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完《酶的特性》这节内容之后,为了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我为学生组织开展了一场主题名为“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的实践探究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有:1.利用周末时间,调查超市中现有洗衣粉的种类,并了解其成分构成;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对洗衣粉的类型与所含酶的种类及其功能进行了解;3.与小组成员共同设计一份实验方案,以探究加酶洗衣粉和普通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是否一样;4.出具一份实验报告。如此,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总而言之,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要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不断革新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以激活课堂教学活力,充分培养和丰富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促使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能够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高中生物教学中差异教学策略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2):124.
[2]刘桂芹.浅析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2):147.
[3]徐自福.例谈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6(2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