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渤海国文化的衰落对当代文化发展的启示

2019-09-10任思佳

锦绣·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

摘要:渤海国是东亚古代历史上以靺鞨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靺鞨族主要分布于我国今天的东北长白山和松花江流域,渤海国在历史上曾发展兴盛数百年,无论民族还是文化都对当时世界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即便如此,渤海国文化随着渤海国的灭亡而消失的问题引发人们做出深刻的思考,笔者通过渤海国文化消失现象常思考一个问题:文化与国家之间存才于怎样的关系,是否国家的兴衰就一定影响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兴衰。常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固然,民族与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关系问题,我们也可换个角度去分析说明。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渤海国文化的衰落来谈对当代文化发展的启示,包括在文中涉及到对渤海国文化的介绍以及通过分析渤海国文化由不断发展至鼎盛到逐渐衰退的原因,形成一些对当代文化发展的启示,通过这些分析,笔者认为,对国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相当宏观的问题会得到一些答案。

关键词:渤海国;民俗文化;文化兴衰

一、渤海国与渤海国文化

渤海国的主体民族为靺鞨族,也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较为古老的民族之一。靺鞨族早期主要分布在长白山与松花江流域。靺鞨族有许多分支一直延续至今,例如我国的满族就属黑水靺鞨的后代。靺鞨人善于学习,他们曾积极吸收唐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优秀内容,并将这些优秀内容内化,可以说渤海国文化在某些方面几乎与唐朝是一脉相承的。因为积极效仿唐朝文化,使得渤海国从建国初期的原始奴隶社会迅速的发展成为在当时较为发达的封建社会。迅速的社会模式过渡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繁荣,另一方面则带来了不稳固的社会根基,也为渤海国后期的衰败带来一定的隐患。

(一)渤海国的介绍

渤海国是东亚历史上的以靺鞨族为主体政权的国家,其生活范围在今天我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部等地。698年,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建立政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舟都督,始以“渤海”为号。762年,唐朝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关于渤海国的疆域, 《新唐书》有一个大致的概括:“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1而渤海国的领土范围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一般来说分为大祚荣时期、大武艺至大钦茂时期、大仁秀以后这三个阶段,其疆域不断扩大。

(二)渤海国文化

渤海文化的形成充分的吸收了百家文化。如唐朝文化、高丽文化以及日本文化。靺鞨族将所习得的百家文化充分吸收融合最终汇聚成夹杂着多元文化以及本民族特色的渤海文化。文化最初的产生大多源于生活和社会经验,一味的学习外来文化使渤海文化丧失了原有的文化根基,其脆弱性在后来的衰败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外,在渤海国,文化仅有上层社会人士才能接触,而下层平民则根本无法习得与传播,因此,不仅没有完整的渤海文化书籍遗留,其遗存也缺乏完整性。渤海国疆域辽阔,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渤海国的民俗文化呈现纷繁复杂的特点,总之渤海文化中,当时的外来文化几乎成为主流。

二、渤海国文化的特点

(一)汉化的特点

渤海国是唐及五代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以靺鞨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的制度大多效仿中原,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等也进行了全面的学习,渤海国与唐朝关系极为密切,因为有条件与汉人接触往来,故能够在各个方面效仿借鉴汉族文化,在接受汉文化熏陶后,其文化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一方面,因为羡慕中原文化及其习俗风尚,主动要求改进服饰向汉人看齐,其生产生活方式也都逐渐趋于汉化。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中华历史上较为鼎盛的时期,无论在衣食住行的起居文化上还是语言文字、文学甚至官僚制度上都在当时相较于其它国家而言达到了鼎盛,因此渤海人对这种先进的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故渤海文化首当其冲的特点就是具有汉化的特色。

(二)多元复杂性

渤海国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即其多元复杂性的特点,所谓文化多元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以本国或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对于渤海国文化之所以称其多元,是因为在当时渤海人不仅仅学习唐朝文化,还学习了高丽文化以及日本文化等,并在这些文化习得后进行融汇创新,形成了其独特的渤海文化,因此渤海国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方式,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笔者认为,渤海国文化一方面存在多元另一方面也存在错综复杂的局面,首先要肯定文化多元化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但文化的融汇不可过于复杂,文化的层次类型应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核心以外来多元文化不断向四周扩散的核心环状图形,也就是说在保证本民族核心文化为主体的同时吸收外来多元文化,而非内外文化相互错综贯通,没有主次,对于以上观点,笔者会在下文关于渤海国文化衰败原因分析总进行详细阐述。

(三)脆弱性

渤海国文化另一特点即是其脆弱性,这一特性又可分为两点进行说明,首先上文提出,渤海国文化是在借鉴吸收它国家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融合本民族文化所形成的多元文化模式,在广泛交融的局面下,这种文化模式极易导致本民族文化呈现衰退甚至丢失,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且根据民族特性所形成的专属文化特色,这些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这些文化虽可与外来文化相融合,但切记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本民族的文化是文化的根基,一个过于青睐外来文化而忽视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民族注定缺少稳定的根基,因此则会产生其文化脆弱的特性。其次由于渤海国属于王权国家,社会层次分级较为严重,对于文化的学习只有生活在上层社会的民众才能接触,而对于大多数的平民百姓,无法学习到文化,因此文化只被上层人所掌握,这也是其文化脆弱性的又一體现。

三、渤海国文化的衰败及原因

(一)政治因素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权的稳定,同样,文化属于国家发展的一部分,渤海国文化的衰败与其国家的灭亡存在极大的关系,渤海国后期逐渐走向没落,契丹逐步统治了渤海国,由于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契丹人的统治,大批流亡外逃,另外,在期待的统治下,为易于控制渤海国臣民,强迁渤海国人与其它地方.而外逃主要是逃入女真和高丽,流亡人数约为10万人,此后融入女真族。2

(二)社会根基

渤海国文化是在借鉴吸收它国家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融合本民族文化所形成的多元文化模式,在广泛交融的局面下,这种文化模式极易导致本民族文化呈现衰退甚至丢失,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且根据民族特性所形成的专属文化特色,这些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这些文化虽可与外来文化相融合,但切记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本民族的文化是文化的根基,一个过于青睐外来文化而忽视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民族注定缺少稳定的根基,因此则会产生其文化脆弱的特性。其次由于渤海国属于王权国家,社会层次分级较为严重,对于文化的学习只有生活在上层社会的民众才能接触,而对于大多数的平民百姓,无法学习到文化,因此文化只被上层人所掌握,所以形成了社会根基不稳定的情况。

(三)创新问题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源动力,是文化兴盛的重要因素,文化无论在发展方面还是在继继承与弘扬方面,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但是渤海国随吸收借鉴了多国文化,并将这些文化加以结合形成自己的文化,但是归根结底,这种文化的形成并不是创新所得来的,而是一种伪创新,据史料及后期出土的渤海国书籍来看,渤海国的文字很少,基本上以汉字为主,此外,在文学作品和官制等方面仍和唐朝极为相似,因此缺乏创新也是渤海国文化衰落的另一重要原因。

(四)文化多元复杂所带来的问题

渤海国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方式,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笔者认为,渤海国文化一方面存在多元另一方面也存在错综复杂的局面,首先要肯定文化多元化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但文化的融汇不可过于复杂,文化的层次类型应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核心以外来多元文化不断向四周扩散的核心环状图形,也就是说在保证本民族核心文化为主体的同时吸收外来多元文化,而非内外文化相互错综贯通,没有主次,在广泛交融的局面下,这种文化模式极易导致本民族文化呈现衰退甚至丢失,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且根据民族特性所形成的专属文化特色,这些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这些文化虽可与外来文化相融合,但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渤海国文化正是因为吸收借鉴了多国文化,使文化过于多元化,失去了本国文化的特色,才形成了后来文化衰败的局面。

四、对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些启示

(一)国家稳定是文化兴盛的基础

随着渤海国的灭亡,渤海文化也随之消失,现如今,无法还原渤海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即便出土国相关渤海国的文物,但是依旧不能揭开其神秘的文化的之纱,文化的兴衰与国家是否稳定具有极其大的关系,在摘要中,笔者曾列出一个宏大的问题进行思考,即文化与国家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文章阐述到此,笔者认为,文化的发展是國家强盛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国家的兴衰也同样会影响着文化的兴衰,强盛的文化对国家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只有文化强盛,其影响广泛深远,才不至于在国家衰败的同时,文化也随之衰败,甚至消失,因此国家稳定是文化兴旺发展的基础。

(二)对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教的是文化,而只有学习文化,不断地传播文化、普及文化才能使文化得到发展,才能使文化在发展中得到创新,才能使文化在创新中走向辉煌,渤海国,由于文化只有上层人得以习得,大多数人没接受过教育,因此文化只被少数人所掌握,所以才最终导致了文化的衰退,可见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创新对文化的重要作用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力量之源,文化创新同样重要,文化要发展要兴盛,一方面不能闭门造车,不与外界联系,不交融不接受外来文化的的文化就像一汪死水,难以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新的具有强大生命里的文化,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发展,民族才有希望,因此文化创新同样对文化的发展和兴盛具有重要作用。

(四)保持文化的多元性

多元文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笔者认为,渤海国文化一方面存在多元另一方面也存在错综复杂的局面,首先要肯定文化多元化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但文化的融汇不可过于复杂,文化的层次类型应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核心以外来多元文化不断向四周扩散的核心环状图形,也就是说在保证本民族核心文化为主体的同时吸收外来多元文化,而非内外文化相互错综贯通,没有主次,在广泛交融的局面下,这种文化模式极易导致本民族文化呈现衰退甚至丢失,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且根据民族特性所形成的专属文化特色,这些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这些文化虽可与外来文化相融合,但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渤海国文化正是因为吸收借鉴了多国文化,使文化过于多元化,失去了本国文化的特色,才形成了后来文化衰败的局面。因此我们在提倡文化多元化的同时也要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及其核心地位,外来文化注定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真正决定一个民族发展走向的、真正推动一个民族发展的核心当属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通过渤海国文化的由盛至衰再到其消失,对当代文化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启示作用。

结论

渤海文化由盛转衰再到逐步消失,引发人们对其文化发展过程的思考,渤海国文化的兴盛故有道理,但是渤海国文化的衰退与消失更值得人民引发深思,国家的稳定、文化的创新、教育的普及,以及在文化的多元发展中坚持本民族文化的核心发展地位等方面都都是通过渤海国文化的消失所得出的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启示,但无论如何渤海国文化曾灿烂一时,其在世界所产生的影响和贡献是无法磨灭的,同时也体现了民族的聪明和智慧。

参考文献

[1]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徐俊.《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郭素美.《渤海国历史与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曹伟.《浅析渤海国文化的发展》:黑龙江史志,2014

[5]杨雨舒.《唐代渤海国文化刍议》:北华大学学报,2007

注释:

[1]曹伟,浅析渤海国文化的发展,黑龙江史志,2014.3

[2]刘振华《渤海史识微》.1982年第6期

作者简介:

任思佳(1994. 10-),男,汉,黑龙江省林口县,在读硕士,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民俗学。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略论贵州茂兰自然保户区民俗文化的保护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互联网+”促进民俗文化活态化
民风民俗
关于发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思考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