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角下的语言保护
2019-09-10刘昭晴黄文麒许茜等
刘昭晴 黄文麒 许茜 等
1 新疆锡伯族语言文化调查
关于中国锡伯族语言的研究,主要是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盛于八九十年代。目前,由于锡伯文的使用范围较窄,使其处于濒危状态。近年来,人们加速了研究锡伯语言与采取保护措施的步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与讨论。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锡伯族的总人口为190481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0.14%。同时,根据2016年的《新疆年鉴》可以发现,2015年分布在新疆的锡伯族总人口为4.32万人。同时,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我国唯一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其2015年的锡伯族总人口为20426人。
根据我们研究小组本次的抽样调查结果,由于现代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以锡伯族为例,本地居民也意识到了全国通用语言——汉语的重要性。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锡伯族人民也加快了汉语的语言学习。同时,各个个体的语言能力调查也反映出了如下情况:
1.1各个体的锡伯语言掌握情况整体情况较好,能完成基本的听说读写内容,足以应对日常生活的需要。但一些较为书面的语言以及一些生僻词汇的掌握情况并不是很理想。
1.2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锡伯族人的漢语水平普遍呈现出高于锡伯语水平的状况,但汉文化程度高并不一定意味着锡伯语词汇量的低下。
不难发现,由于锡伯语的书面语发音难且不易掌握、满语言文字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多重制约、现代发展的冲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锡伯族的语言传承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大部分的锡伯族对双语现象持肯定态度,且出于对母语的感情,他们在日常的交际中更倾向于选择锡伯语。但在特殊情况下,锡伯族人也可以转用汉语(或一些其他语言)与其交流沟通,反映出了锡伯族人较高的语码转换能力。调查数据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后可以看出,锡伯族人对母语的强烈认同感与对汉语学习的支持态度,将在有利于本民族语言的保护的同时,促进本民族语言和普通话并存的双语现象的发展,民族间日渐亲密的联系与交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开放包容的观念态度等因素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 我国方言使用现状调查
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不同地区的交流需要、社会日渐多元的发展趋势,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方言的使用。同时不难看出,被调查者的年龄越大,对当地方言掌握的程度越好。为了更仔细地研究受访人群中42.15%的青年群体,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
以下是之前媒体发布的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可以清晰地看出,吴语的生存状况堪忧,而官方官话(即北京官话、中原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生存现状最佳。这一结果也与我们调研小组所得出的结论大致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多元文化深入人们生活的今天,多语言的需求也日渐突出,英语也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日、韩、德、法等小语种的学习者也越来越多。
3 母语保护措施调查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就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以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为例,我们了解到,学校通过制定并实施了《地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开发运用活动实施方案》,开设了锡伯文选修课和锡伯文书法课、射箭课程、民族音乐和舞蹈课等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教育,在融入现代多元社会的同时加强了对本民族宝贵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不愿意被历史淘汰的民族自尊自强的强大表现;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看出其较高的民族文化素质,能够意识到将祖先所创造的历史留给后世的重要性。
再以上海地区为例,上海公交上会有上海本地方言报站,在展示上海本地特色的同时,也加大了方言的使用率,有效地保护了本地文化;此外,上海市官方也在相关的规划书中提到过加强上海地方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上海市教育部门已经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例如,在主要的公立幼儿园内配备会讲上海话的教师,并提出了小学生也需要学好上海话的要求。
我们深知,语言的规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消除各民族之间的隔阂,维护国家和谐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但另一方面,民族语言、地域方言又是一种长期沉淀下来的社会产物,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特殊的情感寄托。那我们又该如何平衡普通话与方言?如果说,我们可以在满足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和谐的条件下推广普通话,同时意识到方言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也是不可或缺的国家资源之一,那么,方言就可以在语言标准化的前提下找到适合的位置,并发挥其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