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社会与自然因素对于包头地名的影响

2019-09-10闫红维

炎黄地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社会因素

闫红维

摘 要:包头作为目前最大的内蒙城市,地处于内蒙古中部,历史悠久,经济较为发达。包头的地名极具地方特色,由来多种多样。从古至今,包头地区地名的取用到后面的衍变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可将之归为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本文从社会和自然因素阐述语言和经济对于包头地名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包头地名

0 前言

地名作为语言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素颇多,例如:音、形、义等。包头地名结构复杂,语言多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风貌。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内蒙古地名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本文依据既有的资料,分别通过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对包头地名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1 社会因素对包头地名的影响

1.1工商业发展对包头地名的影响

大量汉族内地移民迁往包头地区,要对居住地进行命名,因此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名。仅以具有地域特色的以“板申”“窑”“圪旦”及以迁出地地名命名的地名来论述。而内地移民来到包头主要经营商业,人们就以商号命名该商号所在的地方或该商号出租土地的地方。如:大义公、四合盛、天盛成、元盛公、忠义和等。在晋、陕、冀等省大量的从事商贸的商人和租种求耕的农名历经幸辗来到包头,其中一些小手工业者来到包头等地,并定居下来,开始修建房屋,开设油坊,碾坊,磨坊等。因此有些地方的地名就以小手工业作坊命名。如:上油坊湾,下油坊湾,油坊壕,毡房窑等。

1.2农业发展对包头地名的影响

中国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慢慢形成了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名。例如,反映垦殖的土地出于蒙古台吉,官员,喇嘛的地名如:东二分、后河头分子、后河五分子等。反映“移民实边”政策的地方,如:十八号、七号、小号子等。反映汉民放租、垦荒的地名—股、地户,这类地名通常以“数词(十大)十股”命名,如:六大股、什大股、东什大股、什六股地户。反映垦殖土地面积的地名,如:东三顷、十八顷、七顷地等;官牛犋、后宫牛犋、五犋牛窑等。反映垦殖者生活方式的地名,如:东伙房、伙房、大常伙房等。

1.3畜牧业对包头地名的影响

清代年间,包头地区开始大规模开垦农田,发展农业,使大片牧场和无限荒地被开垦为农田。但包头地区地名有一部分仍然反映牧业经济。如:下七座茅痷、茅痷圪梁、上茅庵、两座茅痷、四座茅庵等。

1.4古代军事对包头地名的影响

“达尔罕”又作“达尔汗”为蒙古语,是一种授予立功官兵的军衔名。得此军衔者可免差役和捐税。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如今也保留着一些古代驛站也对包头地名的痕迹。据研究现在所说的“站”,是元代蒙古语“站赤”的音译借词,代替了中原汉语原有的“骚”,作为蒙古台站的代称,如:和林格尔、磴口县等。

1.5宗教文化和历史遗迹对包头地名的影响

远古时期,蒙古族崇拜大自然,从而视山川、河谷、原野,所有的地方都有“神”,遂出现了筑“鄂博”作为崇拜的代表。如:白云鄂博。与早期萨满教和黄教有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度,诸多历史遗迹的产生,也带动了一批地名的诞生,例如,因长城而得名的包头赵长城沿线一带的村落,有的村名就与赵长城有关,因本地人把长城叫边墙,所以边墙通过的两个村子,叫做东边墙和西边墙,今位于青山区。因历史遗迹而得名:九原区的麻池镇“古城村”,是西汉临沃县城址;“古城湾”,因西汉时期的稇阳县城址设于此,再加上紧依黄河一湾道,故得此名。

2 自然因素对包头地名的影响

2.1以山水为之命名

青山区,地处黄沙滩,背负大青山,区名由此得来。东河区,因东河流经境内而得名,区名始此。昆都仑区,“昆都仑”,系为蒙古语,意为“横”,即“横河”,因昆都仑河由北向南流经境内而得名。

2.2以数字为之命名

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土默特是“万”的意思,“土默特”一词的形式是蒙古语“土默”加上复数词尾而构成的。

2.3以地形地貌为之命名

后营子,“后营子”原系蒙古语,白石头的意思。井坪,“井坪”蒙古语牧场。圪奔沟,蒙古语意为崎岖不平的地方,位于包头市东河区以北。赛忽洞,蒙古语意为好水井。圪旦”,“圪堵”表示地形凸起的地方,如:王家圪旦,索家圪旦,段世圪堵,南圪堵,乔圪堵等。“脑包”,蒙古人用来做地标和界标的石堆。如:东脑包。“善岱”,蒙古语为低洼,壕沟之意。

2.4以方位为之命名

以某地所临的水,水为参照物命名,表明两者之间的方位。如:青山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设的地区,地处黄沙滩,因位于大青山脚下而得名。

用方位词指名地名名称的方位关系。与其他词语组合而成的地名。常见的有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以东河区为例,与之有方位关系的旗名: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

3 结语

包头地名充分反映了对立统一的思想观念与思维习惯和对称和谐的文化心理,反映当时蒙族地区的汉化过程。包头地名的由来主要依靠自然与社会两个因素,而且社会因素的比重所占较为大,对于后来研究包头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俊义.内蒙古盟旗小考—包头 [J].西部资源.2010年06期

[2]李俊义,李树新.简述内蒙古地名的研究现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郭锦桴.地名的语言分析[J].汉语学习.1991年03期

[4]何雨玲.浅析包头市地名语言人文性[J].环球人文地理.2014年24期

[5]张金梅.由包头地名看移民对包头地区经济的影响[J].阴山学刊.2016年29期

[6]孙斌.包头市志:卷七:风俗志[M].远方出版社.2009年197

猜你喜欢

社会因素
基于DEMATEL的复杂多因素烟农收益网络建模分析
基于旅游消费行为在社会因素下受到的影响分析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
建构宗族的社会因素探析
语言接触角度下的英源外来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