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宗族的社会因素探析

2015-12-10李凌莹

关键词:社会因素世系

李凌莹

摘 要:畲族是我国东南部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明嘉靖二年,定居漳浦赤岭的蓝姓畲族,在石椅村建置了蓝姓宗祠“种玉堂”,并修建了自己的族谱,象征着漳浦畲族蓝姓宗族建构的完成。宗族的建构实际上是世系的建构,追溯先祖的世系源流是建构宗族的关键,延续世系是宗族存在的基本条件。本篇笔者主要从蓝姓畲族建构其先祖世系的角度,来探讨影响宗族建构的社会因素。

关键词:宗族建构;世系;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130-03

一、漳浦蓝姓畲族的世系建构

漳浦蓝姓畲族是我国东南部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明崇祯元年,游学于广东海丰的蓝紫陶进士及第,成为漳浦蓝姓畲族第一个入仕者,开启了漳浦蓝姓迅速发展的旅程。明嘉靖二年,“种玉堂”在现今的赤岭石椅村建立。宗祠作为宗族的外在象征,体现着一个宗族的存在。从世系的角度而言,在建构宗族的过程当中,追溯和记载自下而上的世系源流,是宗族建构的关键,延续宗族的世系是宗族存在的重要条件。

“宗族建构的实际,就是人们根据自身,由下而上地对源于一“宗”的父系世系,追溯源自某一共同祖先的直系旁系的结果。”[1]追溯先祖的世系源流是漳浦蓝姓畲族建构宗族的关键。本文主要以明清时期的蓝氏族谱以及相关的史料为依据,从世系的角度来探讨影响蓝姓宗族建构的社会因素,从世系建构的特点来剖析影响宗族建构的社会因素。

(一)始祖庆福的世系源流

漳浦蓝姓源远流长“数百年来,瓜瓞滋蕃,亿千万计,光祖而耀宗者,代不乏人”[2]。据其族谱记载,蓝姓畲族的始迁祖为蓝庆福。蓝庆福的世系源流记载如下。

1.蓝庆福祖到蓝明德的世系建构

据《蓝氏族谱.福建.漳州》(佚名,清宣统稿本)记载:蓝氏原籍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开基始祖蓝明德公,则天武后专政时,“公为扬州节度使”,晚年“与妻陈氏祈祷于嵩岳山神,是夜遂有娠生采和公等”[3];二世祖采和公,为唐玄宗开元癸丑年进士,后隐居于终南山;三世祖仁公,脱俗不凡守父遗训,潜身于终南山,救济饥民,“善治国安民之策”[4];四世祖元隆公;五世祖棣公,唐中宗时,“公为医方胜于华佗习尖帝神传治百病如燎毛,并普及万民”[5],担任过丞相一职;六世祖成公,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居江南教地方人种棉作絮”[6],以致当地居民“隣时无冻馁”;七世祖安公,唐僖宗乾符三年,黄巢作乱,安公设策防御,一境安然不遭兵祸;八世祖宗训公,时逢朱温造乱,“即掺家携眷迁往濠州定县山洞居住”[7];九世祖照公,晋高宗天福元年,“民遭涂炭”,“公仍往东山洞中耕锄乐页”[8];十世祖一俊公,“祖守田园之乐,隐居不仕”[9];十一世祖备公,善于读书作诗;十二世祖时用公,“公读祖父遗书,行仁义之事”[10];十三世祖章公,“隐居乐业”;十四世祖万福公,南方开基之始祖;十五世祖吉甫公,妻林氏,生三子,长子常新;十六世祖常新公,福清县人,生五子;十七世祖万二郎公,“生于宋理宗淳五年”,“终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1],妻赖氏,生三子。以上是十八世之前的世系源流,相关的事迹记载比较简单模糊。

根据《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记载,十八世之后的世系主要如下:十八世蓝熙一;十九世和二郎;二十世大一郎;二十一世蓝炯,号七郎公,元末提举江西学政;二十二世蓝琛,江西临川知县;二十三世为其长子元晦,仕江西南安大陆知事,因江西扰乱入闽;二十四世为元晦长子庆福,为漳浦蓝姓开基祖。但《蓝氏族谱.福建.漳州》(佚名,清宣统稿本)记载,元晦是其第二十世祖,庆福为元晦长子,排在二十一世。

2.蓝庆福到蓝明德的世系建构特点

以上的世系追述,从蓝庆福到蓝明德的世系建构跨越了二十几代,600多年的时间。从世系记录的特点来看,蓝姓在十四世祖万福公之前几乎都是单系传承,没有其他支系的任何记载,不合常理;直到十五世祖,谱系中开始出现多个子嗣的记录,世系脉络慢慢地清晰。

世系中建构的先祖形象和身份非常有意思,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种类型:据官入仕者占近四分之一,如开基祖蓝明德、五世祖棣公等;其次是心地善良,德高望重者,如五世祖棣公,六世祖成公,十二世祖时用公等;再者是充满智慧,战乱中能保家者,如七世祖安公、九世祖照公等;还有就是善于读书文章者,如十八世祖熙三郎公等;最后是安居乐业者,主要是一些无官职的先祖。对于始祖蓝采和的身份建构,强调先他的诞生源于向山神的祈祷,言下之意,蓝姓畲族为神仙的后裔。

在这部分世系记载中,蓝姓畲族被蒙上了一层荣耀的光环和神秘的色彩。蓝姓先祖的出生年代,担任的官职以及所处的朝代等等,存在不少模糊记忆或者记忆冲突,建构性色彩很浓。

(二)自炎、黄帝下至蓝明德的世系源流及特点

据漳浦蓝氏族源记载,“蓝姓始祖为炎帝,传至第十世榆罔,封子昌奇于汝南,并赐给一只绣蓝,因以蓝为姓。”[13]尧舜时期,昌奇的十八世孙蓝善曾协助大禹治水;二十二世孙蓝彥云父子协助少康国,被封为邢候;三十四世孙蓝梁任司农官,蓝梁的儿子有在夏桀朝中做官;四十三世孙蓝肇祥迁往河南南阳;五十五世孙蓝良佐任蔡国大夫;六十七世孙蓝彬的孙子在楚国任大夫;第九十一世孙蓝之顺,三国时期为许昌太守;昌奇的第一百零四世孙蓝增华,与魏晋时期任阳厦宰相;昌奇的一百零八世孙蓝明德于唐天授元年任扬州节度使。所以按着族谱记载,蓝明德是炎帝后裔。而根据福鼎的蓝姓畲族《历代迁居始末记》(又名《本堂历代史》)一文记载:“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生玄器,添帝喾高辛氏。帝喾传十一世榆罔公,迁空桑涿鹿(北京顺天府),封子昌奇为蓝夷,即一世祖汝南郡火旺公”[12],蓝明德是其第108世孙,任扬州刺史。尽管两者出入较大,建构性色彩很明显,不过在证明蓝姓同为炎黄子孙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相比庆福到蓝明德的世系而言,蓝明德至炎黄帝的世系越往上记载越模糊,建构性色彩更浓。记载中的先辈们要么封侯,要么任士大夫,甚至还参与了大禹治水,充满了神话色彩;在这部分世系的追溯中,蓝姓畲族摆脱了少数民族身份,成为了炎黄帝的后嗣。

至此从庆福始祖追溯到蓝明德,在从蓝明德追溯至到炎黄子孙,这个延续不间断的世系追溯,尽管建构的色彩很浓,却为蓝姓宗族的来源提供了最终的依据。

二、建构背后的社会因素

“如果一个宗族要证明自己是一个‘宗族,并且这个‘宗族是有来历的,它就必须认真地‘建构合乎规范地展现自己的‘世系。”[14]从上面的世系追溯中发现,漳浦蓝姓畲族对始祖的世系建构主要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先祖世系源远流长,跟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致;其次先祖多为达官显贵,名门望族;再者,蓝氏先祖是炎黄帝子孙。这个建构的世系,虚构性色彩很浓,充满了神化色彩,又模糊不清。

蓝姓畲族之所以在追溯先祖世系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炎黄子孙的意识和建构高贵的身份是由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所决定的。

(一)漳浦蓝姓畲族的崛起

《丧服经传》记载:“禽兽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都邑之士则知尊祢;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15]这里反映了一个按身份级别进行祖先追述的等级原则,身份越尊贵,对祖先世系的追述就越远,就越能证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家族入仕者的增多,官位的显赫,使漳浦蓝姓畲族认识到重建家族声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蓝姓畲族作为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宋元以来蓝姓畲族一直居住在山林中,很少与外界联系,所以因此在文化历史传统上与汉族存在很大的差异。直到明朝永乐三年,“蓝通中举人,岁贡应天中式教谕”,随后“崇祯元年,十二世林铭球(蓝紫陶)高中进士,历任江西道御史”[16],漳浦蓝氏宗族开始发展。据《漳州蓝氏“种玉堂”源与流》记载,自蓝紫陶之后,蓝氏文官频出:“清乾隆十七年,蓝彩林登进士,乾隆二十五年,种玉堂15世祖蓝应元中进士,先后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这段时间蓝姓种玉堂的子孙考中举人者,还有蓝通、蓝兆魁、蓝铭玺、蓝楚白、蓝陈略、蓝中佑、蓝三祝、蓝宗辉、蓝沂珠等九人,而拔贡出身更有27人之多。”[17]此外著名的“八闽才子”蓝鼎元,乾隆二十五年进士蓝应元、康熙年间的平乱名将蓝理、清初经略台湾的功臣蓝廷珍、清朝将领蓝元枚等等都是出自漳浦蓝氏家族。

所以对于日益显赫的蓝姓畲族来说,建构一个合宜的世系,塑造先祖的辉煌历史,以证明本族的显赫身份,就显得更加迫切。尤其是在当时的福建社会,“现实社会的宗族地位和个人地位与各自祖先出自名门望族的标榜有着很重要的联系。”[18]换而言之,先祖的世系源流承担了一个象征社会地位和标榜尊贵身份的重任。

所以在其先祖的世系建构中,我们看到了从庆福始祖追述到炎黄帝的悠久世系,不乏达官显贵和名门望族。如此精心建构的世系成了蓝姓畲族炫耀身份的名片,与崛起中的蓝姓族人相得益彰。

(二)少数民族的压力

蓝姓畲族作为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尽管在清初一度成为闽南地区的强宗大族。但作为所谓的“蛮僚”之一,蓝姓畲族始终摆脱不了这种身份带来的歧视。所以在宗族建构过程中,“中原”和“华夏”就成了他们的主流意识。标榜他们的始祖来自北方汉族中心地区或者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把自己与“华”界的正统性连接起来,这是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所具有的必然选择。

就地缘宗族关系而言,漳浦蓝姓畲族一直被周遭的陈姓、黄姓等一些汉族欺负。前亭黄姓自我标榜是南宋侍臣黄材的后裔,和南宋皇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漳浦后洞的陈姓自称为陈元光部属的后裔或者唐代神龙初年进士陈邕的后裔。所以在蓝紫陶入仕前,其始祖蓝庆福的坟墓经常被陈、黄两家破坏。据《蓝氏族谱.福建.漳州》(佚名,清宣统稿本))记载:“迨至大明崇祯戊辰科,三方蕃公派下玄孙,讳铭球,号子陶公者登第,竖旗与始祖坟前,与黄姓致讼争坟……无奈四房前呈连名具控陈黄两家。本县主表公蕃断讨官音祭献赔礼同堂,结归蓝家掌官在案”[19]。这一局面直到后代不断有蓝姓畲族人进入仕途,才慢慢改变。

历史上,曾出现“少数汉族以畲民是‘犬的后代为据,侮辱和阻止畲民考取科举”[20]。崇祯元年蓝紫陶,为了能顺利入仕改名为林铭球,终得中进士第;而蓝鼎元的祖父,蓝继善虽博览群书,胸怀大志却因此而“童年应试,屡不得志于有司。”

总之在一个以文化差异作为民族区别的时代,蓝姓畲族总是处于不利的局面。在面临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社会背景中,为了避祸和生存,很多畲民甚至不敢对外承认自己是“山客”,极力掩盖自己是“盘瓠”后裔的身份。正如《漳浦种玉堂源与流》记载:“‘与人不和或‘被人排挤似乎属于畲族人专利,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却是畲族人因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家族文化而被当地汉人瞧不起。”[21]

面对强大的中原文化和汉族势力,畲族蓝姓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标榜自己作为华夏子孙的身份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社会压力与文化侵蚀的双层作用下,蓝姓畲族汇入到汉族文化中去,摇身变成了源远流长的世家大族,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子孙。无论是称家族堂号为“种玉堂”,还是编撰先祖从黄帝或者炎帝而来的世系,或者以唐代节度使蓝明德及八仙之一蓝采和为直系祖先等,都是为建构一个世泽流长的汉族世家,以掩盖其先祖源自畲族的事实,摆脱少数民族带来的身份歧视。

(三)归宗意识的永恒需要

寻根意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根?这个关于人类本体意义的问题恐怕是每个人都迫切想知道的。历史上人们对自身本体意义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外乎两大类,即从宗教的角度或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后者正是中国宗法文化的逻辑起点。”[22]从本质上来讲,以血缘为依据的宗法意识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满足了人们的本体确认的需要,也为个体的存在提供了灵魂归宿。

漳浦蓝姓畲族建构的先祖世系,从庆福祖追溯到蓝明德,再从蓝明德追溯到昌奇祖,最后追溯到炎黄帝。如此源远流长,跨越几千年的世系建构,不仅是为标榜华夏子孙的身份,建构家族的优越性和自豪感,也是一个寻“根”的过程。通过建构炎黄帝的先祖世系,蓝姓畲族使自己及其族群的存在,认同从神化时代就开始起步的中华文明辉煌的历史,重要的是,当蓝姓族人在沿着这个世系网络,追溯自己的祖宗时,在网络的尽头依稀看到祖宗神圣的身影并知道自己与此有着本根关联时,就不由地会产生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存在感,这种历史感正是蓝姓畲族人形成,提高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文化心理基础,也是其产生责任感的精神源泉之一。追溯悠久的先祖世系,不但回答了漳浦蓝姓畲族从哪里来的永恒问题,而且让他们通过“延续香火”的形式,到了一种永恒存在的方式。

三、小结

漳浦蓝姓畲族的崛起,少数民族的身份以及寻根的永恒需要,决定了蓝姓畲族在宗族建构的过程中,对先祖世系的追溯充满了“华夏”意识和虚构色彩。在古代,“宗”的涵义是与祖宗祭祀紧密相关的,只有祖先的血亲才能进入宗庙祭祀。所以“宗”不仅肯定了祖先的神性,也强调了血统的正宗和高贵。这导致了后代人在追溯先祖世系的过程中,力求攀附先朝的权贵和名门。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建构充满“华夏”意识的世系源流是必然的选择,而寻根意识作为人类的永恒需要,却是中国宗法文化的逻辑起点,推动着宗族对世系建构的青睐。

蓝姓畲族的宗族建构代表了一种特殊性,但先祖世系作为宗族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主观认定的过程,揭示了宗族建构的基本动机和原因:荣耀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寻找自身存在源头的本体需要。这个需要的最终满足会促使宗族的进一步发展,宗族凝聚力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带给族人更多的生存力量。

参考文献:

〔1〕〔14〕钱杭.宗族的传统建构和现代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12〕〔16〕〔17〕〔20〕〔21〕蓝荣欣.漳浦蓝氏“种玉堂”源与流.2011.

〔18〕陈支平.福建族谱[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4〕〔5〕〔6〕〔7〕〔8〕〔9〕〔10〕〔11〕〔13〕〔19〕蓝氏族谱.福建.漳州(佚名)[M].清宣统本.

〔15〕胡培翚.仪礼正义(卷二二)[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年(1936).

〔22〕丁钢.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社会因素世系
察哈尔格西《厄鲁特王统世系》译注
辽耶律休哥世系考
关于黄帝世系的文献及其形成历程
新见《源伯仪墓志》及中古源氏世系补考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唐贞休世系再考
基于旅游消费行为在社会因素下受到的影响分析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
语言接触角度下的英源外来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