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年级历史教材编写的一些变化及教学应对

2019-09-10莫亦斌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39期
关键词:汉武帝新教材笔者

莫亦斌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十几年了,面对新教材,笔者和学生一样,充满了憧憬,为此,笔者认真地把每一课都阅读了几遍,发现新教材有很多新的内容与环节,反映了对课程改革需要的适应,即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新教材吸收了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了新的史学观点

新教材的基本结构与旧教材一样,还是以课为单位,一课时学习一课,前言部分更突出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对每一个板块中的学习主题作了弱化,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采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此为“点”),贯穿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此为“线”),点线结合,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进行,在内容的编制上,精选最基本的史实,给学生呈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教材内容直观,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新教材吸收了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了新的史学观点。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这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种划分基本得到公认来编排的。

在七年级上册中,第1课是《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旧教材的题目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从标题就可以得知,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就是北京猿人,他是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与旧课文相比,新教材提供了一些考古的文物证据,使学生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他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

还有第3课《远古的传说》,旧教材的题目是《华夏之祖》,旧教材前两目的标题是“炎黄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新教材的是“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第三目标题两者大致相同。在这一课中新教材全文突出的是“传说”,这样的解释更加科学,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课文增加了炎帝的主要活动和功绩,这就比旧教材只介绍黄帝的功绩更加表明了“炎黄”二帝都是华夏族的先祖。在“禅让”这一目中,解释了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体现了最新的环保理念,教育学生要关注气候变化,注重环保。在解释继承部落首领必须具备哪些的优秀品格这一环节,学生在课文当中就可以找出关键词“贤德”“品行高尚”等,这样通过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来影响学生,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中,增加了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指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汉字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对甲骨文有初步的认识,了解到用文字来记载历史,起到了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成果的伟大作用。

从中可见,社会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涌现,新教材吸纳了史学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加强叙述,使历史内容更加充实,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新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插图配合文本,相互印证,活化内容

新教材中还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一是配合课文内容叙述,相互印证,活化内容;二是可以使学生拓展视野,获取更多的信息;三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信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这些材料其实已经能够满足课堂教学的基本需要了。

如第1课中的课后活动1:比较一下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他们的区别在哪里?课后活动2: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见图1)还有知识拓展中的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和山顶洞人穿孔饰物、骨针,这三个部分有丰富、清晰的图片,都是笔者上课时采用的资料。

笔者让学生通过对比三种头骨,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脑容量一个比一个大,意味着智商越来越高。利用北京人制作的石器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打制石器。利用知识拓展部分的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可以引导学生与北京人复原头像作对比(见图2),认识到人类的不断进化。

在第3课的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些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这些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是什么发展水平呢?课文没有具体说明,但是笔者利用课文的图片(见图3),引导学生与第1课的知识拓展部分展示的“山顶洞人穿孔饰物”“骨针”图片作对比,他们自己探究,得出炎黄时期的社会,出现了铜刀,说明生产工具进步了,从山顶洞人时期的骨针、穿孔饰物,到炎黄时期的骨笛,说明人们还有了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长期劳动进化,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具体表现。

新教材增加的新内容,洋溢时代的气息,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新教材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习内容分为三块:“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从政治、思想、经济方面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旧教材只在《大一统的汉朝》里做“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来讲,旧教材虽然有主父偃建议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这部分内容,但没有指出这就是“推恩令”的实施,新教材点明这就是“推恩”,其意义为“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旧教材在本目的最后就只有一句话:“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新教材将“盐铁专卖”作为一目,介绍汉武帝采取的各种手段来控制国家经济,改善国家财政状况,稳定国家经济形势,学生初步认知经济学知识,把握一定的治国理政的策略,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以往笔者所接触的初中历史教材没有的内容,为了备好这节课,笔者参考了高中教材《历史(必修2)》《历史(必修3)》,尤其是《历史(必修2)》,首先去了解“盐铁官营”的内容。高中教材在古代商业的发展一目指出,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地方大贾富可敌国。而西汉武帝由于连年对匈奴作战,国库消耗很大,为了筹集作战的经费,制定了一套政策,规定将牵涉到百姓生产生活的一些基本必备物品,如盐、铁、酒等的生产经营权由地方私营收归国有,由国家统一生产、统一销售,从短期来看,这个政策起了很大作用,迅速为国家聚集了一大笔财富。

由于新教材没有了“汉与匈奴的征战”这部分内容,笔者就按照课本意思,直接介绍“盐铁官营”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告诉学生西汉自初年以来国家对货币的管理就比较宽松,私人可以铸造,同时,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两种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盐和铁的经营也由地方富豪操纵,这就严重影响了西汉王朝经济的基础,所以汉武帝决定实行“盐铁官营”。

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利用课本提供的汉五铢钱图片和材料研读,引导学生思考,假设私人可以铸币,那流通时会是什么局面?肯定会出现钱币的重量、质量、形状不一等这样的混乱情况,不仅影响生产和交换,也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统一,我们今天的人民币就只能由国家来统一印制和发行。再向学生们讲解汉武帝把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的权利收归国家经营,相应的利润也为国家所有。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强化了统一王朝的经济基础。

以上是笔者在接触了新教材并使用的過程中的一点做法,虽然对初中教学有20多年的经验,但是新教材的考验也很大,每一节课都是新的,每一节课都要重新认识和设计,新教材与老教师的碰撞与摩擦,不断带给我挑战,但是我愿意继续努力,用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猜你喜欢

汉武帝新教材笔者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树为何名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
古老的皮影戏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