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语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路径
2019-09-10何映霏闫玉荣
何映霏 闫玉荣
【内容摘要】智媒语境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相应的要求。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从跨媒介融合、跨专业培养、跨学科合作三个方面,探讨当下海外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以期为推进国内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智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跨媒介融合;跨专业培养;跨学科合作
一、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
虚拟现实、云计算、无人机等新媒介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以及信息传播的结构和模式。尤其当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入智能互联阶段,媒体的开放性也日益深化,并在未来呈现出“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自我进化”的特征。①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向新闻行业渗透,在深刻影响新闻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也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挑战。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该文件提出“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并提出“建设24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新闻传播专业点,打造500门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增设20个国家级新闻传播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50个新闻传播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②的具体目标。
“全媒化”“复合型”“实验教学”等概念,蕴含着智媒时代传媒教育发展的走向。“全媒化”要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通过全媒体的报道形态,满足受众多层次的需要;“复合型”强调跨界联动,跨界意味着边界的模糊,需要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形成综合的知识结构;“实验教学”不再是理工科的专属,新闻传播教育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硬件设备,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其综合技能。
新的时代语境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为应对变化,海外新闻传播教育进行的改革,以期为推进国内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海外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
海外新闻传播院系的发展之路各具特色,人才培养的路径也有所差别,从而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满足自我诉求。
(一)跨媒介融合:实验教学
亨利·詹金斯指出:“不管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我们已经身处融合文化之中。”③新闻传播教育要从专业的新闻传播转向融合的跨界传播,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万物皆媒体,万事皆媒源”的意识,提升科学思维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阔综合视野。
1.社交媒体实验室
社交媒体研究已受到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的关注,为了让学生掌握挖掘和解析社交媒体中大数据的技能,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信息与传播学院建立了“卡罗来纳中心”实验室,聘请来自图书与信息科学领域、擅长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教师,向学生传授获取社交媒体上的经济、金融、健康等数据的技能,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大数据进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AR、VR实验室
随着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广泛地应用,“VR+新闻”赋予了传统新闻“沉浸互动”的体验。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藝术、媒体与设计学院建设“体验技术实验室”,将由AR和VR设备捕捉的用户数据,应用于游戏传播、健康传播、数字媒体交互叙事和场景传播的研究当中,丰富学生在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方面的体验,在掌握虚拟现实技术的同时,加强VR技术和传媒业跨界相融的能力。
3.认知与行为实验室
受众在行为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往往会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认知与行为研究技术可以为洞察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提供技术支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的认知研究实验室侧重与行为科学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综合的多感官测试研究实验室聚焦基于场景的人类感官研究,计算传播实验室研究计算机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
4.融媒体实验室
新闻传播学院依托数字与融媒体技术,建立新闻素材融合共享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采编融合的业务能力。美国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新闻学院是全球最早开设媒介融合专业的新闻院校,独创的“密苏里模式”将课堂教育与新闻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学院自有的涵盖报纸、电视、网络的九大媒体实践基地实习,获得新闻采编和媒体经营方面的一手经验。
(二)跨专业培养:侧重选择
“人机合一”的智能媒介具备自我进化能力,相应地,运用媒介技术、传播媒介信息从而服务社会的传媒人才也要“自我进化”:不仅熟悉传统的新闻采编业务,也要具备现代新闻传播观念;不仅了解丰富的学科综合知识,还要能够熟练操作现代传播设备。可以说,不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对传媒专业学生寄予了“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期待。
但事实上,即便是对浸润新闻传播领域多年、具备深厚专业功底的教师而言,精通以上技能、快速转型发展尚存在诸多挑战,于学生而言更加不易。因此,新闻传播院系应立足自身优势和学科特色,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有所侧重;同时考虑学生个人能力与精力,尊重学生意愿,合理引导,打造既能适应学科发展,又能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发挥学生个人特长的培养体系。学院除教授采、写、编、评等传统新闻专业技能外,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1.贴近技术,培养学生采集挖掘数据呈现新闻的能力
如今,可视化新闻、数据新闻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拥有文理交叉背景、技术团队支持和师资优势的学院,可增设数据处理和数据展现课程,如统计学、基础编程、新闻制图、数据挖掘、可视化设计等④,培养学生判断描述各类新闻信息、用数据清晰地向公众解释复杂问题的技能。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计算新闻实验室获得了学校计算机科学、数字人文、虚拟现实技术、新闻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支持。该实验室以数据为中心制订新闻教学计划,聚焦公共事件报道,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以及通过数据报告和技术工具呈现新闻故事的能力。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传播学系(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也践行了该种理念,要求每位学生需选修一门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成为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的专家。
2.课程融合多学科专业理论,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新闻传播学在发展中融汇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对新闻传播现象进行更加专业、深入的理解。现在,智媒时代的新现象催生了新概念,故而需要运用不同学科、做出新的阐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新闻学院要求学生选修除新闻专业以外的其他课程,并且与商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国际公共事务学院、法学院等共同开设双硕士学位专业,帮助学生提升理论高度。此外,新闻传播院系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跨平台学习,构建开放课堂⑤。
(三)跨学科合作:模糊边界
面对日益多元复杂的学术工作环境,如何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取得优质的学术成果,成为科研工作者需要面对乃至焦虑的问题。一般而言,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数理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培养具备文理工多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也实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传播教育实践应当鼓励跨学科合作,打破学科壁垒。例如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但对技术操作和建模分析所知有限,与理工科学生的合作不仅能实现优势知识互补、共同推进科研工作,还能在相互学习中培养多元化思维。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就合作开设“大数据与媒介传播”本科课程、“人工智能和数码媒体”硕士课程,这个班级由理工科生和文科生组成,在科研的不同阶段,先由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进行引导,在推进具体科研工作时,学生再采用分工合作模式共同完成⑥。
三、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之路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传播教育蓬勃发展,新闻传播院系在各大高校落地生根。2017年底开展的教育部第四次高校学科评估中,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表现突出,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获评A+。2018年,新闻传播学再增10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全国范围内共有25所高校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⑦。此次评估不仅落实了“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还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
回顾国内新闻传播学发展脉络,本文以新千年为分水岭,将在此之前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院系列为第一梯队,此后的归为第二梯队。第一梯队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延续传统,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复旦大学,普遍具备名师众多、学科结构齐全、学科基础成熟、业界号召力较强的特点。第二梯队学科发展特色分明、可塑性强,尤其是一系列以理工科专业见长的新闻传播院系,如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传播院系等,可谓“后起之秀”。
在智媒语境下,国内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可借鉴海外一流新闻传播院系的教育理念,结合本校历史背景,在跨媒介融合、跨专业培养、跨学科合作方面,探寻适合自身优势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是推崇“新文科”,建构并优化新闻传播理论与应用技术互渗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在全国设立首个数据新闻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新闻理论与业务扎实、具备数据处理分析与视觉化表达能力的新闻传播复合人才。二是以“技术”为先导,形成文理交叉、学科相融的跨学科体系。如上海交通大學媒体与传播学院多次主办国际传播学会(ICA)的附属会议——新媒体国际论坛,关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动态,试图建构智能传播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体系。三是秉承“媒介融合、应用为主”的实验教学观,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和跨界共享平台。如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大数据传播实验室”,以“可沟通的大数据”为旨趣,汇聚来自传播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同“今日头条”、艾瑞咨询等多家企业、传媒集团达成合作,为社会观察提供科学方法。四是提升学生智媒时代的媒介素养,使其在知识和技能上与传媒业界接轨、与国际接轨。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首开中外新闻人才联合培养先河,并与彭博社、路透社、网易等多家媒体、互联网单位深度合作,促进学界业界融合发展。
综上所述,传媒产业正受到智媒环境的影响,时代呼唤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跨媒体实践为平台、以跨专业培养与跨学科合作为基础的新闻传播教育。期待海内外知名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科建设实践,能够成为其他新闻传播院系更新教育理念、推进教学创新的参考和借鉴。
注释:
①彭兰:《智媒来临与人机边界:2016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https://daxue.qq.com/content/content/id/2998,2016年11月14日。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③Henry. Jenkins.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M],2006.
④李晓静、韩羽昕:《欧美新媒体传播硕士课程数学分析与反思》,《新闻记者》2018年第5期。
⑤LM Semali. Literacy in Multimedia America: Integrating Media Education across the Curriculum. http://www.taylorfrancis.com,2017.
⑥H Su, DY Wu, CK Wu.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J],2018.
⑦骆正林:《第四轮学科评估及其对新闻传播学的影响》,《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9期。
(作者何映霏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闫玉荣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王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