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2019-09-10张志勇
张志勇
一
《民营企业四十年》一书是作者以中国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大背景,来解读40年的增长奇迹。40年来,在中国最活跃的就是民营经济和遍地开花的民营企业。截至2017年年底,民营企业数量为2726.3万家,个体工商户6579.3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占比超过50%;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占比均超过60%;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占比超过80%,全国城镇就业数是4.25亿人,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数3.4亿人,占比80%;近两年特别是2017年对新增就业的占比贡献超过90%。客观地说,中国的改革早已突破了预期目标:已远不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样一个相对直观的描述。40年,选对了改革开放之路,选对了市场经济之路。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言:“革命是罕见的,改革则可能更加罕见。”
二
1976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年。10月,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这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为期5天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产党人自己所确定的改革路线,这一改革路线,包含着对中国自身始终运转的计划经济实践难以维持的反省,这是一个包含着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改革诉求。
全会公报指出:“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改革”“正确改革同生产里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虽然公报中只是两处提到“改革”,而“开放”一词还没有出现,但当时已采取了许多开放的举措。公报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各国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可见,在当时,改革开放的国策已初步确立。而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思想的确立,使“中国奇迹”在40年里上演,使个体私营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势不可当。
中国改革的初始动机,其实就是要改革指令性、命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确切地说,改革是指对1949年以后,特别是1953年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支撑计划经济体制的公有制的改革,當时,邓小平的“猫论”深得人心。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之际,更应该勿忘改革之由。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曾说:“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改革的外部背景,则是在同期内,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三
如果把改革开放40年分为上下两场的话,在我看来,前20年,上半场是实现对人的解放;后20年,下半场是实现对资本的解放。
40年的市场化道路选择,是对民营经济与财富本质的认识。而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共产党人经过40年的实践,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而这更多的是来自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奇迹的贡献,并由此形成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的全面展开,到目前为止,4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大致可以划分四个阶段,并由此构成中国坚韧的“重要力量”形成。
第一阶段:改革的路径选择及目标探索。从时间来看,大致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1978年至1992年。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到逐步推广;从看看、试试再说,到政策法规的出台;从党的理论突破,上升到国家意志,通过立法,让法来把实践明确下来;1984年,知识分子第一次下海潮;确立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开放沿海14个港口,开辟了一批经济特区。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中国第二次下海潮,“92派”企业家群体由此产生;国企改制,“抓大放小”,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结构调整;通过改组、兼并、出售、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等,尤其是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催生大批民营企业;市场体系得到较大发展,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素市场逐步形成。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从2002年到2012年,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非公36条,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放宽非公经济的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让一切创富的源泉得到充分的涌流,而民营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第四阶段:全面深化改革。2012年,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至今。改革已不再拘泥于经济体制改革领域,而是涵盖社会、政治、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党的十九大,再次重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市场的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从1978年以来,历次党代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创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982年,党的十二大: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92年,党的十四大: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党的十六大:“两个毫不动摇”;2007年,党的十七大:“两个平等”——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到十七大,我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有关理论问题基本都已经明确。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平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2017年,党的十九大重申“两个毫不动摇”有着重大的意义。“两个毫不动摇”是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的新概括,是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我们还看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强调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来,提出要打破行政垄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第一次提出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
时值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10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以市场化方式帮助缓解企业融资难。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这在40年里还是第一次,总书记召开这样一次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出发点是不言而喻的。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指出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谨以此书,献给我上一代以及和我同一代经历过改革开放40年和正在经历当下历史的所有人。献给那激情澎湃的岁月。
作者系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