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北上》遇到松社书店

2019-09-10吴仲怡

新阅读 2019年4期
关键词:徐则臣大运河运河

吴仲怡

徐则臣出生于江苏东海,现居北京,而松社书店位于河南郑州。此次徐则臣先生来到松社分享《北上》一书,地理上的行程本应是南下才对,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来松社前,徐先生应邀在深圳出席了另一场分享活动,因此来郑是北上;结束后,将再次北上,由郑返京。《北上》与松社的相遇,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北上”之旅。

《北上》的故事发生背景——大运河的机缘

《北上》从1900年写到2014年,从运河折射百年的中国变迁。为了完成这部小说,徐则臣完成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收集了大量关于运河的绘本、照片、电影、从宋朝至今的关于运河的地图等资料,研读了包括运河历史著作、当下运河研究著作,以及苏伊士运河、伊利运河和阿姆斯特丹、俄罗斯的运河研究文献。

徐则臣从小生活在河边,初中时住校,到了冬天,宿舍的自来水管冻住,他和同学们就端着牙缸、脸盆往校门口跑。校门前是江苏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石安运河,早晨的河面上水汽氤氲,河水暖人。后來在淮安生活了几年,他每天在穿城而过的大运河两岸穿梭。因为对运河淮安段的见识与理解,成就了徐则臣的运河之缘。

20年来,他一点点地把运河放进了小说里,也因此培养出了对运河的专门兴趣,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都要认真地收集和揣摩。包括《耶路撒冷》《花街》等作品,均出现了运河,只不过,在这些小说中,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成了他小说不可或缺的背景。“我不是考古学家,我无法给出准确的考证。我也不是社会学家,不能给出宏大的意义。作为作家,我觉得值得从文化上好好挖掘。这才是此次我将大运河作为小说主角的最大原因,否则,我就像过去一样将运河当作故事背景了。”

与徐则臣之前的“北漂一族”主人公不同的是,《北上》主要围绕一个意大利人的视角展开,其间三教九流的人物依次出场,纷繁复杂的人物命运一次次与这条运河交织在一起。这个群像小说里,除了外国人、翻译官等社会显达之外,也有船夫、义和拳拳民等贩夫走卒的人物。

在徐则臣看来,运河文化带应该是一段高度浓缩的、与运河相关的本地史志与生活志。为了将大运河真实的历史样貌、文化样貌、生活样貌展现给读者,以唤起他们对这条河流的关切和热爱,徐则臣将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断断续续走了一遍,行走使他改变了对运河的很多想法,也真正让他发现使这条穿越古今的运河“活”了起来的绝妙思路。“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穿梭在水上的那些我们的先祖,面目也便有了愈加清晰的希望。”徐则臣说。

北上之北——文脉之北、精神之北

长期以来,长江和黄河被称为中国人的母亲河,但在徐则臣看来,我们现在很多思维、习惯可能都跟运河有关系。他用了一个比喻的说法:也许运河也算是一条母亲河,起码算是后娘。

从明代开始,运河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河道要不停地疏通。中国的地势北高南低,漕运船向北是一直往上走,所以叫“北上”。黄河时常决口,大量泥沙下来,河床就又抬高了,所以要不停地疏浚河道,由此带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消耗,加上海运的发展,便主张废掉漕运。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知道京杭大运河就是通过运河的漕运。而1901年,运河迎来了转折点,漕运功能突然消失。随着光绪帝一纸“废漕令”,大运河的时代宣告结束。从此,朝廷不再疏通清理,山东济宁以北的运河就中断了。徐先生说,从功能上讲,运河的传统功能的确在衰减,但纵观历史,整个中国的经济文化包括中国人的人格构造、思维方式,都与运河有着很大关系。因此,徐则臣的《北上》不仅仅是为了记录运河,他希望从更广的历史背景深入呈现运河在文化意义上的功能。他把运河看作是文化传输和传承的途径脉络,而小说题材的创作形式让他把作家的文学想象发挥到了极致。

徐则臣说,北上,这个“北”,不仅是地理之北,也是文脉之北、精神之北。

纵观历史,曾经的花花美景汴梁城,为何沦落至此?河南省会为何是郑州而不是开封或洛阳?答案很复杂也很简单:当年修京汉铁路时,选择穿城而过的地点是郑州而不是开封。一条细细的铁路线,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改变了中原地区三千多年的经济格局。运河与开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要想富,先修路,运河是那个时代的高速公路,”徐则臣说。运河沿岸的城市都因这条运河而兴盛,北京也是如此。一个常见的说法是北京的母亲河是永定河,但对这座城市来说,运河可能更重要。“如果打一个比喻,永定河只是北京的亲娘,而它的奶妈其实是运河。仅有亲娘把你生下来不管没用,北京的成长壮大靠的是运河,吃的、喝的、用的,都是靠运河来运送物资。”

徐则臣与松社的缘

早在两年前,徐则臣曾来过一次松社。那次因刘总和书店经理外出,徐老师讲座后匆匆返回北京,为此我一直遗憾也担心他对郑州和松社印象不深刻。那次活动开始之前,在雅昌屋休息时,他讲起在读大学本科期间,同学都会逃课。第二年老师问大家有没有人想到外校交流,他毫不犹豫举了手。“到别的学校去还能在别人的图书馆里看两年书”,这是他当时做决定的理由。到了另外一所学校,由于不是本部学生,点名册上没有徐则臣的名字。这给上课开溜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他在外校交流的两年时间,基本每天都在图书馆。竟然按照书架的陈列顺序,A架、B架、C架……从上到下,一层层、一本本挨着看。每天就这样看。用徐则臣的话说,“现在回想一下简直不敢想象,感觉身体都会受不了”。他还讲起考取北大文学系研究生的面试过程。面试他的导师提到一本比较冷僻书,《无梦楼随笔》。我终于明白北大的研究生就是给这样功力深厚的学生读的。

沉稳、温和、耐心……这便是一直以来徐老师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有幸与他建立的一点不足谈论的来往,总是传递着一种文人交流的友好和亲切。像一位良师益友,交谈之中偶尔的话语和建议,也在日后不时激励我学习和工作的进步与前行。

这次因《北上》发布,徐老师有机会再次做客松社,在对话中又闻其这两年多研究和创作,甚至接下来的写作计划,很受振奋。期待他接下来创作计划能够顺利完成,写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书店二楼签书时,提起曾经看书的日子,徐老师感慨这两年工作一忙,自己看书的时间也不能保证了,以后也要多抽点时间来看书。印象里徐老师是位工作和写作都特别稳的作家,良好的写作习惯就不用说了,此外,每次来郑都因第二天还要上班便匆匆返回北京。希望有机会能在松社多停留一下,更祝愿他能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继续在浩瀚的文学殿堂里游荡灵魂,写下更多满意的文字。

作者系松社书店编辑

猜你喜欢

徐则臣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在文化和历史的场中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北漂青年徐则臣: 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
北漂青年徐则臣: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
徐则臣自称写《北上》靠的是“现实感”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