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成为理趣共生的场所

2019-09-10朱海娟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学思路课堂提问教学设计

朱海娟

【摘要】“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长度单位,学好本课对今后的长度单位认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努力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关注以下几点:1.以生为本激发兴趣关注需要;2.核心问题点燃思维发展能力;3.精心预设随机应变灵活生成,就一定能做到以“趣”明“理”,让课堂成为理趣共生的场所。

【关键词】教学设计 课堂提问 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而数学学习的方式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富有儿童趣味的。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这节课为例,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动手测量长度较小的物体,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经验和需要出发,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以“趣”为外在表现,以“理”为内在课堂追求,理趣相生,使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生为本,激发兴趣,关注需要

叶澜教授说,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从学生需要出发,利用已有经验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中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认识厘米》教学设计第一稿时,笔者把尺子的产生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片段1〕

师:刚才我们是用很多个1厘米去量了橡皮的长度,现在如果只有1根1厘米长的小棒,你能想办法用它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师指纸条的长边)还有一个要求,能不能在纸条上做做记号,让别人也能一眼就看出纸条是几厘米?试试看。(学生用1根1厘米的小棒边摆边做记号,如下图)

教师认为,经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可以发现尺子的产生过程,并看到1个间隔就是1厘米,这些记号就是尺子上的刻度线。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喜欢这样烦琐的操作,身边有现成的尺子为什么不用?当笔者第一次让学生用1厘米的小棒量橡皮的长度时,有的学生已经想要拿尺子了,但碍于老师的要求,只能委曲求全,一根一根摆小棒。第二次,笔者又要求学生用1根1厘米长的小棒量纸条的长度,结果有的学生干脆就用尺子比画了。

看来这样的教学设计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和需要,从读书起,他们就跟尺子交上了朋友,知道尺子就是用来量物体的,教师故弄玄虚,在学生迫切需要用尺子量的时候却还要他们研究尺子的产生过程,这完全是教师主宰了学生的思维,把教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这样的设计最终是失败的。教学设计的第二稿,是先让学生认识尺子,然后再去量物体的长度。按需教学,激趣明理,很明显,学生学得很顺利。

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并积极回应需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核心问题,点燃思维,发展能力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避免判断式、记忆式、点断式的提问,抓住核心问题,让问题有思维含量,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其深入思考,发展数学思维,体验成功的乐趣。

〔片段2〕

提问1:想一想,2个1厘米是几厘米?2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

提问2:在直尺上,你能找出3厘米的长度吗?你还能找出4厘米的长度吗?

提问3: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下他找得对不对?你还能找出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4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认识几厘米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是否需要如此细腻地提问?这样的连续追问能让学生有兴趣地思考吗?实际上,我们真的不能小看学生的学习力,不舍得放手就会导致教师的一言堂,一步一步牵着走就会让学生失去思考的能力。有价值的提问,应该是具有挑战性、启发性,跳一跳能有所发现的问题。

〔片段3〕

设疑: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纸条的宽度是1厘米,你还能估一估这张纸条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吗?(学生估计)

提问:谁估对了?我们得验证一下,你想怎么验证?(摆小棒、尺子量)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后上台介绍:

生1:我摆了3根1厘米的小棒,就是3个1厘米,是3厘米。

生2:我用尺子量的。(介绍0~3厘米的量法)

提问:在我们的尺子上还能找到几厘米?先独立找一找,然后在4人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片段3中的提问充分放手,学生们已经知道1大格就是1厘米,知道0刻度表示起点,既然有用尺子量的需要,学生自然会想办法去量。实践证明,全班只有二三个学生不会用正确的测量方法,也只有少部分学生用1厘米的小棒一根一根摆,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用尺子测量验证:刻度0~3就是3厘米。这个小小的操作活動,蕴含了估算、操作、验证、对比、判断等多种数学学习方法。而第2个问题“在我们的尺子上还能找到几厘米?”不局限学生找的长度,如此开放的问题学生会迷惑吗?不会!有了前面3厘米的伏笔,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找到很多个几厘米。

教师把握核心问题的方向,提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给他们一个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探究,这样的开放课堂才有趣、有意义。

三、精心预设,随机应变,灵活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精心的预设可以让教师有足够的底气来面对生成,但也无法完全预知学生的想法,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备课时,教师可以创设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从容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

〔片段4〕

出示问题:你知道在直尺上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吗?

預设:从刻度0~1是1厘米

一般来说,学生找1厘米首先会从起点0刻度开始,可是有个学生却偏偏没有说刻度0~1,而是找了刻度1~2,这是笔者接下来要问的问题,在这里,学生的思维已经超前一步,我们更应该肯定和鼓励,这样的学生思维是活跃的,让他来做做小老师,说说怎样想的,让他来指一指,带领其他学生认识到1大格就是1厘米,课堂的精彩就在这样的意外中生成了。

〔片段5〕

提问:尺子上还可以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厘米?

预设:学生一人说一个,到尺子上找到刻度6,从6到几是1厘米?还可以怎样想?

设想的每人说一个却被一个学生一口气说了好多个1厘米。而且别的学生都以肯定的眼神告诉我:老师,他说得都对!这时,笔者急速调整脑海中的教案,马上问:谁能解释一下他说的为啥都是1厘米?

生1:一大格就是1厘米。

生2:两个相邻数之间就是1厘米。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有深刻的体会,同样的预设教案,到不同的班级会上出不同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一片美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诚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灵动的课堂因没有“成法”而别开生面,因不拘一格而妙趣横生。

四、立足课本整合知识拓展延伸

一堂好课,应该能打动人心,能联系学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能让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充满向往和希望。“认识厘米”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尺上,打开知识链接,追本溯源,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在尺子发明前,我们的祖先是用什么测量物体长度的?

〔片段6〕

师:在古时候,人们创造了很多测量长度的单位,比如手指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叫作“一拃”;将两手臂伸展开,两个中指间的长度叫“一庹”;有时候人们还用步长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片段7〕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厘米、尺子……)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到哪里都带上尺子,古人想出的一拃、一庹、一步,还有一掌,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自己的尺子。课后大家可以量一量它们的长度,然后读一读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跟书中的小朋友一样做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

〔片段8〕

师:老师想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学生尺来量一量我的一庹有多长,谁愿意来?

生:好长啊,有点麻烦。

师:是啊,我们的学生尺一般都用来量比较短的物体,要量更长的物体,比如老师的一庹,教室门的高度、黑板的长度就需要更大的长度单位,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度单位。

立足课本,适度延伸,把认知的眼光放长一点,不仅会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而且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这一如胚胎,虽然是初级的、稚嫩的,但却蕴藏了以后日渐成熟的知识力量。

猜你喜欢

教学思路课堂提问教学设计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