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特点及应用成效分析

2019-09-10魏进军

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 2019年4期
关键词:技术特点配电自动化

魏进军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配电运行自动化建设和配电主站自动化试点建设是我国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的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具有交互、智能、集聚等特点。在当今的智能电网发展过程中,合理运用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可以使电力行业得到稳定发展。因此,主要针对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的主要内容、特點以及应用成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特点:应用成效

1我国配电自动化发展现状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使得社会对电力的需求量增加,且提出了环保、绿色的要求,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电力生产压力,我国开始了对风能发电、水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使用,但社会的迅速发展促使电网结构复杂化,一味的生产能源而忽略配电自动化问题也会阻碍电力产业的发展。因此智能电网系统开始被广泛运用,使用传感器等手段保证电网运行稳定。

2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的内容

2.1使用一次网架及其相关设备对试点工程实施改造

在建设试点工程时,通常会选择配电网网架结构布局稳定和供电指标在近百分百的地区。工作人员根据配电自动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应用需求和供电可靠性指标,在试点区域进行部分网架改造工作。同时,根据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增加线路的联络点和分段点,增强线路之间的联络和互供能力,完善网络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根据试点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对开关站、配电室以及环网柜等基础设备进行相关性改造,可以选择性安装电流或电压互感器等基础装置,以提高配电设备的整体运作水平。

2.2在试点区域内建立主站系统。是试点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工作人员要根据试点区域内的配电网规模、实际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合理配置系统软件。软件系统要具有可靠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开放性。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内完成地理信息、生产管理系统等完整的分析模型,以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3建立配电终端

工作人员需要根据试点区域内的实际网架结构、设备状况及其实际需求,合理选择可以配置的配电终端。针对网架中的关键性节点,采用“三遥”配置。重要的配电室可以增加“遥视”功能。对于网架中的一般性节点,可使用“两遥”或者“一遥”配置,在相关的分支线上安装电故障指示器或用户分界开关等基础设备,以便更好地掌握配电自动化的实时信息,及时修复出现故障的地方。

2.4配电网的全面自动化

在试点地区建设配电自动化信息交互总线、通信网络等,根据自身网络结构和基础条件,遵循IEC61968标准,将信息采集系统与GIS、PMS等客服系统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配电网的全面自动化。最后,在配电自动化建设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网架结构、电力设备运行状态,建立较系统的配电自动化维护机制。要对其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从而确保智能电网的安全与稳定。

3 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的特点分析特点分析

3.1 系统建设应用主体明确,主站功能完整

首先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主体确定为配电网调度和生产指挥,同时明确实现配电网调控一体化的基础平台为主站系统,强调配电信息覆盖面,重视具有配电网特色的功能应用,着重解决配电网调度的“盲调”现象。通过构建标准、通用的软硬件基础平台,不仅能够满足基本的数据采集与监控要求,还能够实现多项扩展功能,包括馈线自动化(FA)、配电网分析应用等,同时支持实现多项智能化功能,比如可视化调度操作、与用户互动、配电网自愈等。

3.2 FA方式多样化,

重点提高故障处理能力 结合通信条件,综合配电网网架结构和一次设备的现状,合理选择 FA 方式:配电主站/子站与配电终端之间具备主从通信条件且开关设备具备电动操动机构的配电线路,一般采用集中型全自动方式;配电终端之间具备对等通信条件的配电线路,则采用就地型智能分布式;通信通道性能不满足遥控要求或开关设备不具备电动操动机构的配电线路,则采用集中型半自动方式;不具备通信手段或通道性能不满足遥控要求的配电线路,在配电一次网架具备双电源供电手拉手条件时,则采用就地型重合器方式。

3.3 实现信息交互与业务集成

配电业务涉及多个业务环节,配电信息量大面广,因此要求配电自动化系统与相关系统实现信息交互和业务集成。大部分试点工程都遵循国际标准,采用信息交互总线实现了多系统的信息交互与共享集成,严格遵循数据“源端维护、全局共享”的信息交互原则,通过信息交互总线,对不同应用领域的信息孤岛系统进行了有效整合,定义了标准和统一的数据交换模型,开发了系统间的规范化接口,不同程度上实现了配电自动化系统与相关应用系统的综合性应用,为互动化、智能化的配电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4 自动化工程技术智能性特点分析

目前配电系统自动化试点,主要应用智能型分布控制和半自动式控制两种控制模式。配电系统自动化试点主要利用二次保护和三级级差的模式组建配电蛛网,在实际应用阶段,结合应用区域的实际需求,优先选用智能分布型控制模式或集中式半自动控制模式,均可有效提高配电网调控管理的灵活性和智能性,从而提高故障自动处理的效率和工作质量。

3.5 自动化工程技术集成性特点分析

配电自动化技术是全面实现配电运行调控一体化的技术,其功能主要建立在现代网络技术基础上实现,按照技术的高低差异,可分为硬件层、操作系统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四部分内容。硬件层是第四层,主要负责接收上层级的调控指令,并利用硬件的方式,完成对子电网的控制;操作系统层是第三层,通常由不同的软件组成,也是上层系统的基础组成,可对硬件层下达调控指令;平台层是第二层,通常以模块形式存在,是配电自动化系统模块的基础组成,主要用于支持上一层的功能需求。模块则主要由下层软件组成;应用层是第一层,在实际应用中,工作人员通过应用层下达各种指令,应用层可全面实现配电系统自动化需求的控制及分析工作。

4取得的成效

4.1 经济效益

通过每一个配电设备的合理分布以及合理的供给,在进行改造之后,极大地节约了相应的成本,并且极大地节省了资源,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在经济方面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当相关的设备或者配电设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之后,相应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智能传感的装置及时对相应的损坏设备进行维修与处理,维修人员就不用时刻进行设备的故障检测,从而大大地减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4.2 管理效益

因为我们相应的试点主要是由自动化一系列的智能设备进行控制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员的需要,进行人员的精简,这样就可以加大我们管理者的管理力度,对员工的管理以及各种工作的效果考核也就变得更加简便。

4.3 技术的进步

由于试点所具备的各种显著优势及特点,所以许多单位进行试点的应用与改造,这样就造成了应用单位技术方面的极大地进步与改进,由于试点所具有的各种优势,很多的企业目前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造,比如说,停电方面的基础管理制度以及各种线路的多元的应用,这些无疑不促进了相关企业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这一技术进行应用,这样就提高了我国配电自动化试点的综合技术水平。

5结束语

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建设中,通过电网改造与网络优化等多项措施的落实,促进了配电自动化的进程,显著提高了我国电网的管理效益、生产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关艳艳.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特点及应用成效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3.17.

[2]曹洋.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特点及应用成效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3.7.

[3]李德志.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特点及应用成效分析.黑龙江科学,2015,6.05.50-51.

猜你喜欢

技术特点配电自动化
浅谈电力配电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NB-IoT网络技术特点及网络部署简论
探析电力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
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及其对故障的处理分析
有线传输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智能电网中配电自动化的构建研究
对秋季植树造林的一孔之见
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特点分析
浅析篮球抢篮板球的技术特点及训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