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
2019-09-10刘淑芳
刘淑芳
摘 要:自2004年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至今,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满足新时期人才的培养需求,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其中明确提出着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需进行更科学合理地优化与调整。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应试能力三方面浅谈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
关键詞:生物教学 课堂优化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的四大理念。课程内容选择的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中最基本的重要概念,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中落实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需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方面下足力气,有针对性地对现阶段教学的内容、方法、形式进行优化,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个人观点。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把控生物学核心概念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好生物的前提条件是对生物学概念的掌握。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强调:课程设计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中聚焦“大概念”,让学生理解并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些大概念中包含生物学核心概念,即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是学科内容的主干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核心概念来组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找准突破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恰当方法
常规教学中,常用问题串法、实例分析法、模型构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来组织教学。在核心概念明确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内容时就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突破核心概念中的难点。例如,在进行人教版《稳态与环境》中的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核心概念的教学时,采用先讲解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时的过程,让学生尝试制作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的概念模型,最后归纳总结出能量流动模型的思路来突破难点。先结合简单的食物链:草→羊→狮子,讲解分析能量流动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并结合本节中的第94页图5-6,区别摄入量和同化量,看清能量的分支。然后请同学们试着画出第一营养级、顶级消费者的能量流动过程模型并从中找出能量的相同去向有哪些,从而归纳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如本节中的第94页图5-7。在动手制作概念模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主动分析加深了对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
2.设置情境自主探究核心概念
在《稳态与环境》的第2章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中“血糖平衡的调节”这一知识点时,由于课本中交代的内容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何把看起来比较分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好理解的系统化知识的过程呢?我们可以通过恰当地设计血糖调节的模型构建活动,使学生们通过活动理解血糖的调节。在教学过程中预设了两种情境:刚吃完饭和运动后。结合课前准备的糖卡(用颜色不同、大小相同的方形卡纸,在若干某种颜色卡纸的正面和背面分别写上高于或低于正常血糖浓度值;另换另一颜色的卡纸两张分别标记上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第三种颜色的卡纸标记上肝脏、肌肉),以分小组讨论、组内合作的形式完成血糖调节过程的探究后,请同学上台演示调节过程;然后让同学们试着画出两种情况下的调节过程模型,再结合教参改正和修订自己的模型。从而理解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以及神经—体液调节这一调节方式。在该活动中学生们交流、探究的热情很高,很好地理解了当血糖高和血糖低时人体内部的调节过程。
3.处理好核心概念的章节联系
在高三复习时,对于细胞分裂方式中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这一知识点,既复杂又难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基本分不清。就要在教学中积极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将内容分类整理、各个击破,如DNA复制,各分裂时期的图示、曲线解读,同源染色体的变化。在课上通过看演示动画,动手绘制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图示,初步掌握基本内容。然而,融会贯通地解决好这些方面的综合题的难度就相当大了。我们可以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比较两种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核DNA含量变化的区别,并从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角度设计活动,如分发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的材料(两种颜色的毛线)让其动手制作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时期的图像,以及受精作用、胚胎发育中的有丝分裂的各时期图像。这样还能更好地理解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优化:重视生命观念的渗透
在我们以往的常规教学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分析以及重难点的突破,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有所欠缺。而在2017版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在较好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重视生命观念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尤为必要。
1.从生物科学史着手,深究生命观念
人教版教科书中许多重要内容都是以生物科学史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亲历提出问题、获得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并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生学习及创造实践能力。同时,老师可以借助科学史进行生命观念的渗透,如《遗传与进化》中的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就可以从明确实验探究起因的角度进行: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可以决定生物界的多样性;后来人们认识到DNA也具有多样性,到底谁才是遗传物质呢?这一争论的解决,实际就是对“结构和功能观”的践行。
2.联系社会实际,理解生命观念
在《稳态与环境》中,所涉及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尤其在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学中,很好地向大家突出了“稳态与平衡观”。通过课前开展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典型图片的活动,课上播放配有《不要再來伤害我》为背景音乐的课件,展示地球上各种环境问题,从地球的角度恳求“请不要再来伤害我!”通过本次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命系统与环境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环境保护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奠定基础[1]。
3. 设问教学内容,点明生物学基本观点
《分子与细胞》的教学内容中多处体现了结构与功能观,如为什么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呢?分泌蛋白的加工运输中囊泡为什么能与细胞膜的融合?为什么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呢?等等。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不仅要把知识交代清楚,还要概括出生命观念,这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应用利用生命观念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所以在教学中设问使学生思考并逐步形成用生命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应试能力的优化:知识分类与
方法点拨
高考试题给我们的印象是“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既注重基础知识,又突出主干知识的综合,既考查理念,更考查能力,新题型层出不穷。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典型试题的训练,从中总结方法,寻找知识点的不足,扫除应用中的盲区。通过收集、整理相似题、技巧题、综合训练题等来开阔思路,不断提高解题技巧和水平。
1.以点带面进行知识整合
《分子与细胞》中提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遗传和代谢的基本单位。从细胞这个角度展开,理解细胞生物结构层次的划分、物质跨膜运输、细胞间信息交流;细胞中有关的细胞器中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的发生等。进而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
2.加强课本中实验的梳理
考试中经常考到课本中实验的基本原理、相关试剂、颜色变化、实验结果、基本操作等,这就要求对课本中的实验烂熟于心,才能辨别试题设计陷阱,成功解题。如“溴麝香草酚蓝可以鉴别乳酸菌”这样一个选项,有同学说:“错,它是用来检测酵母菌的。”有同学说“错,它是来检测CO2的,乳酸菌无氧呼吸不产生CO2,所以是错的。”由此可见,虽然都知道这句话是错的,但第二位同学的分析显然是对的。再如“可以用小麦叶片为实验材料观察线粒体的分布”这样一个选项,课本中用的是口腔上皮细胞,并注释也可以用植物细胞,但没有举例,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需用染色剂染色的实验,最好选择无色的实验材料,才不会干扰实验现象的结论,因此可选用洋葱内表皮细胞。像这样的题目只有掌握实验的基本内容,才能拨开云雾见蓝天。
3.解题方法的点拨
遗传题的解题难度很大,尤其是伴性遗传。这就要对遗传规律部分的解题方法进行分类突破,如亲本基因型的判定可以用逆推法、隐性个体突破法;子代基因型种类及概率的计算可以用分支法、配子法、遗传平衡定律法等。在填空题中,还常用到测交法、假设法等进行推理。在伴性遗传中鉴定基因位置的方法,如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的判断,用隐性雌性与纯合显性雄性进行杂交。像这些方法要结合典型题型并侧重过程与方法的展开、推理过程,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与迁移。
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探究将一直在路上。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除了自己的摸索尝试之外,还应加强与组内其他老师的交流。借鉴他们好的做法,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优化改进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力争使教学效果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贺金敏,聂刘旺.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及感悟,读写算[J].教育教学研究,2015(2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