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高中数学教学的渗透与思考
2019-09-10黄峰松
黄峰松
摘 要:教育心理学是科学教学的基础,运用教育心理学有助于理解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的教学观念。文章将从认知心理学更新观念,探索认知心理学教学的一些规律,结合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去解决现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对应策略,拓展教学心理学的范畴,从而改善教学方法。
关键词:心理学;高中数学;数学教学;渗透;思考
一、上有情感的课,提高学生情感投入度
(一)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上,师生往往有较为明显的情感特征。教师对学生怀有热切的期待,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创造民主、平等、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能产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各种教学障碍,打开师生双向交流的情感渠道,实现教学的同频共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若能在思维转折点设置恰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交流,那么就能提高学生的投入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陷入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方式。
另外,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课堂讲授和课外辅导,能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被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过程所吸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有了情感投入,学习就有了内在的持续不断的兴趣和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投入了浓厚的情感,不仅会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下课以后,还会自觉地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习任务。
(二)运用情感的调节功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不适当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这首先反应在情绪上。一般诸如快乐、兴趣、喜悦之类的正情绪有助于促进认知过程,而诸如恐惧、愤怒、厌烦之类的负情绪会抑制或干擾认知过程。根据这一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教学中,教学学习难点时,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分解难点,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不感到艰涩、困苦,饱尝学习的欢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扩大信息接收量,增大教学容量,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三)运用情感强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强化一般是指影响有机体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前者以它的呈现来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其强化物常与奖励、表扬相联系;后者则以其排除来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其强化物常与处罚、批评相联系。盖杰和伯纳在“教学心理学”中指出:对教师来讲,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扬随着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过多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努力成绩仍不好,此时需得到教师理解,教师不能随意指责,要给予学生鼓励、关心和帮助。通过谈心、家访,帮助他们找原因,并给予及时的个别辅导,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对取得点滴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及时肯定表扬,取得学生心理上的亲近,学生把教师当作知心人,肯讲心里话,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动力。任何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歧视、冷落,都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所以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从事物发展积极面入手。
二、提供学生发问、质疑和展示的空间
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应当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质疑,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疑问是发现之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能发现、提出问题,这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外国的教师往往抱怨中国学生解题能力好,但在课堂上很少有人主动发问,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这是因为中国学生从小就不注重提问,长大了也不爱提问,缺乏提问的习惯。数学教学改革必须给学生发问、质疑和展示的空间。
三、运用“期望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运用“期望心理”,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学习情感。心理学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笔者,教师对学生抱以希望,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取得进步。根据这一点,教师在迎接每一届新同学时应真诚地期望:同学们经受过了无数次的小考和中考,现在都成了优胜者,勇敢地坐在这里。希望大家能做一个最完美的自己。“最完美的自己”让学生有了信心。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第四层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尊重两个方面;最高层次的需要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都有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都希望自己被他人重视、尊重和认可。“完美只要尽心”不但给了每一位学生自信,还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为他们的自我实现提供了精神动力。学生尽了自己的努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期望往往能使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有教师。真诚的期望会转变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使教师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找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信任教师、亲近教师。
四、设计“陷阱”,激起思维的兴奋点
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过于顺利,其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片面的。究其原因:过分的顺利常会引起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疲软,使学生难以提起精神,难以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因此,可以设计一些教学情节来打破这种思维上的“顺利”,促进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况。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失败能使人产生适中的焦虑。对于学生思维而言,无疑能起到强化和兴奋的双重效果,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功欲望,进而产生奋发的动机。在吸取教训,调整方案的基础上避开“陷阱”,使之产生“陷阱效应”能冲破学生思维上平静和疲软,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教师设计一些看上去简单,实际又很容易出错的陷阱题,就能达到目的。在课堂上找出问题所在,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提高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课后作业中与此类似的问题正确率很高。
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运用“补美法”去解决问题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数学是乏味的。有些学生“谈数学色变”,视学数学为畏途。其实,数学不但是科学,而且也是艺术。“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知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的因素,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引起他们的兴趣。经常给学生介绍数学美的概念,体会美的感觉,相信学生会逐步喜欢上数学的。当某个理论、某个问题或某个对象,无论是其思想内容,还是其形式方法尚未完善时,往往会遵循审美标准、根据美的规律去继续创造、发展直至完善它,这种思想就是补美思想,在操作过程中体现的方法称之为“补美法”。笔者就是运用补美法去解决数学题的。
心理学的教育功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在讲述概念、分析范例、推理论证、讲解习题、复习小结,还是在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辅导时,教师都不能生搬硬套心理学知识,僵硬地灌输给学生。教师只有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挖掘教材潜在的思想性,精心设计教案,恰当运用心理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吸取数学素养,才能完成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的任务,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