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高年级把课外名著引入课堂教学的策略
2019-09-10邓燕超
邓燕超
摘 要:现今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理念相比传统教学时期更加提倡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减少学生负担,少做题而多读书,并且要读好书,好读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小学高年级将阅读引入课堂的教学情况并不乐观。运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达到新课改要求?这是当前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当前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引入课外名著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外名著;教学策略
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认字水平已经基本达到可以流畅阅读的水平,并且新课改要求高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应少于一百万字。在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中,小学五年级下册之后的语文教材开始出现大量的中外名著选篇,并且在单元末还会有名著导读部分和内容解析,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课外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课外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阅读计划和阅读指导
小学生在积累了一定阅读经验后,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外名著书籍,肯定会觉得眼花缭乱。由于目前尚未形成对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在阅读课外名著时常常无从下手,对于所选读物是否适合自己以及如何规划阅读方案都没有得到较好的指导,因此在阅读时花费大量的时间,但真正掌握和留在脑海中的知识却非常稀少。
(二)缺乏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已经越来越低,加上互联网、手机、电子游戏带来的种种诱惑,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的学生已经少之又少。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也会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却因为阅读方法不对而产生的阅读障碍未能进行解决和疏导,最终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在阅读时重情节而轻内涵
小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常常对故事情节较为看重,对故事内容有趣的名著会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但对于作品本身精神内涵的赏析并不看重。一方面对故事情节的重视是小学生阅读的天性,另一方面还因为家长和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使得学生的阅读效果并不理想。
二、将课外名著引入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策略
(一)根据学生特征,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
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适时引导学生安排阅读 篇目
阅读属于一种私人行为,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本身具有一定的个性,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阅读篇目和制定阅读计划时应当做到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识字水平等向学生推荐书目。同时还可以听取学生意见,将生活中看到的感兴趣的、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进行整理和推荐,制定科学、可行的阅读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期初把本学期语文教科书上提到的名著推荐给学生,接着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设立小组长征集学生意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确立自己阅读篇目和全班共同阅读篇目,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利于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方法引导。
2. 把控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阶梯式阅读 教学
小学生由于识字水平还相当有限,面对一些篇幅较长、内容深刻的中外名著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这会打击其阅读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教学,先通过阅读篇幅较短、文字内容较为浅显的名著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受阅读的乐趣。再选取一些合适的、有深度的作品,让学生感受阅读带来的进步和快乐,避免产生退却心理。例如: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西游记》,虽然情节引人入胜,但篇幅较长,并且存在一些生僻字。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通过提前做好语音注释来吸引学生阅读。学生在对书籍产生兴趣的同时,自然会自觉地克服识字困难和长篇阅读困难。
3. 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和 进度
名著阅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很多小学生受生理因素影响,对名著阅读在初期抱有极强的好奇心,但在读完几章过后,就由于兴趣的转移或是课余时间不足半途而废,也有学生只是单纯地追求故事情节采用“囫囵吞枣”的阅读方式,仅对故事情节有所领悟但对作品内涵缺乏了解。针对这类问题,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做好阅读规划,在每周安排一节固定的阅读课,开展阅读及交流活动。在课余时间也要做好阅读安排,可以针对所读篇目选择性地精读、略读或快速浏览,并督促学生长期坚持。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够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 做好准备工作,教授科学的阅读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引导课外名著进课堂之前要对学生做好充分的阅读教学的准备,首先要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例如,如何快速浏览、了解主题,针对不同篇章如何选择略读、泛读、精读、品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面对一些消遣性的快餐文学如何进行甄别与区分,哪些书值得细细品味等,这些都应该让学生提前了解,从而更快地进行阅读。
2. 学会边读边想,做到读有所思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名著时,应当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或故事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作者的文字语言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从中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感受课外名著深厚的文学底蕴,并内化为自身的文学修养。例如:笔者指导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时,要求学生对故事的主人公进行性格分析,通过人物分析来归纳作者对人物塑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收获。
3.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不论是中国传统典籍还是外国经典名著,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落后的思想糟粕。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分辨,针对时代背景对学生作出解释,避免学生在思想上受这些糟粕的影响,要引导学生积极吸纳书中的精华部分。
(三)培养深层阅读能力,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1. 勤写读书笔记
在学生已经养成一定阅读习惯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象进行深层阅读,首先要学会在阅读中进行归纳、总结和思考。要在平时阅读中培养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精彩片段,自主总结读书笔记。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学生在阅读《百万英镑》时,笔者设计“如果你获得了这张百万英镑的钞票你将如何去消费?”“如何看待故事中各个人物角色的心理变化?”等问题,让学生有更深入的思考。
2. 积极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读书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思想的交流。例如:在阅读《西游记》的时候,笔者举办“我最喜爱的西游角色”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对阅读后的体验发表个人见解,再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在交流活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实现在阅读中共同成长。同时,笔者还在读书讨论会中对学生的阅读方式、认知缺陷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补足,加深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深层次理解,起到活动内容大于形式的作用。
3. 通过写作实现阅读实践
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是为了丰富语文教学体验,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和社会形态。随着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越发的深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进行阅读实践,例如:针对名著中的某些片段进行改写和续写,在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展现阅读效果,真正将阅读到的精髓在作文中展现。
根据学生特征制定阅读计划,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以及鼓励学生探究和创造对于小学高年级课堂教学引入课外名著有一定的作用,将方法落实于实践,探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一个长久的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丽铭.“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以小学高年级课外名著阅读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罗碧叶.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赏析经典文本[J].小说月刊:下半月,2018(08).
[3]龙振华.小学高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