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在老年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2019-09-10梁家宁
梁家宁
摘要:目的:研究腔镜运用于老年胆囊切除术中的價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研究组采取腔镜,对照组采取常规开腹术,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出血量、手术、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及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腔镜运用于老年胆囊切除术中效果明显,有效缩短治疗时间,促进病情快速稳定,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
关键词:老年;胆囊切除术;腔镜;常规开腹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4-049-001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老年胆囊良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己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临床通常采取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其中常规开腹术虽然取得过一定治疗价值,但对患者伤害较大,延长治疗时间,不利于病情快速恢复。随着医疗水平及医疗器械的不断更新,临床将腔镜运用于疾病中效果显著,受到临床及患者广泛认可,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有效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减轻痛苦,同时缩短住院时间。但临床上部分学者认为腔镜操作较为复杂且对操作技术的要求较高。对此我院展开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研究组男6例,女9例,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63.48±1.23)岁;对照组男7例,女8例,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63.90±1.18)岁。两组基本资料相比无差异(P>0.05)。
1.2方法 研究组:采取腔镜术,建立人工气腹,压力12-14mmHg,利用专用钳从副操作孔进入夹住胆囊壶腹部,另利用分离钳从主操作孔分离胆囊结石,使其胆囊壶腹暴露,切开胆囊管,采取相同方式处理胆囊动脉,切除胆囊,从脐部操作孔取出,缝合后结束手术。对照组:采取常规开腹术,在患者右肋缘下端或者经过腹直肌位置进行长约10cm切口,结扎胆囊动脉及胆总管,实施常规胆囊切除操作。
1.3观察指标 密切关注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变化,记录出血量、手术、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及下床活动时间,并观察腹腔积液、感染及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治疗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18.0统计系统,其中计量数据通过x±S表达,利用t检查,而计数数据通过百分比表达,利用x检查,当P<0.05时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研究组出血量、手术、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及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6.67%(P<0.05)。见表2.
3讨论
由于老年人自身基础疾病较多,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代偿能力降低,一旦患病或者受到应激反应后,其脏器的代偿能力降低,极易出现危重状态,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也增加术后并发症产生的风险。加上老年良性胆囊疾病患者症状并不明显,随着疾病进展,可引起胆囊缺血坏死、胆囊坏疽及穿孔等,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临床治疗方式较多,以手术为主,但不同方式可能产生不同效果,因此选择合适术式尤为重要。临床既往多采取常规开腹方式进行胆囊切除,术中需要完全暴露手术视野,因此切口长度较长,加上手术时间延长,极易使组织缺水而造成患者胃肠道充血,甚至对其胃肠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增加胃肠功能紊乱产生的风险性。同时术后增加腹胀、闭便等并发症,并延长排气时间,另外出现切口感染及切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不利于病情快速恢复。随着临床对疾病的深入探究,临床提出将腔镜运用于胆囊切除术中,效果显著,保障患者身心安全,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对此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出血量、手术、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及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26.67%(P<0.05),提示研究组出血量较少,促进排气、排便,并缩短手术、肠鸣音恢复及下床活动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为预后提供保障。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在封闭的气腹环境中进行操作,缩短切口长度及腹腔显露时间,避免感染现象产生。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患者通常病程较长,炎症较为严重,胆囊三角粘连严重,解剖不清晰,甚至可能出现胆囊结石嵌顿,因此操作动作应轻柔缓慢,胆囊三角区域通过钝性分离,避免对周边组织造成伤害。另外临床医生应提升自身操作能力及职业素养,为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提供前提。
综上所述,腔镜运用于胆囊切除术中具有重要作用,缩短治疗时间,促进病情快速恢复,避免并发症产生,保障患者身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