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方法
2019-09-10李晓琳
李晓琳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教师教学的热点,给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性学科,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可以使学生将生活中的美用美术的形式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本文通过分析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美术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学生;美术能力;提高
初中美术教师对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生活,需要借助情境来辅助学生学习,更加增加学生的实践,多方面推动学生的美术进步。
一、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美术意识
生活,对于学生而言是息息相关的,是學生学习知识的大本营。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生活结合,有助于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术,使学生看到不同物品上的艺术性,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活教学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元素,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多角度覆盖学生的美术生活,进而唤起学生的美术意识。
例如,在学习“漂亮的手工灯饰”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手工灯饰的制作方法,能够借助立体知识来构建灯饰,使其显得独一无二,培养学生的美术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不同的灯饰作品,使学生观察并分析它们的艺术性,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观察、分析后,对灯饰的广泛应用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了灯饰的艺术性。接着,笔者组织学生对灯饰进行设计和制作,鼓励学生用自己手、脑来感知灯饰,培养学生的美术意识。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对手工灯饰进行了设计和制作,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获得了创新的信心,形成了热爱生活的学习态度。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让学生看到了美术在生活中的价值,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美术意识。
二、与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美术习惯
情境,是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一种动态性的教学手段,能够改善传统教学课堂的不足之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不再躲避美术,不再抱怨美术,而是积极学习美术知识,进行美术创作。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时,应立足学生本身,向学生提供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推动学生对美术的理解,使学生养成美术学习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寄情山水”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借物寓意”的造型,能够运用写意的方法表现花卉、蔬果等,感受中国画通过笔墨表达情感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不同的水墨画,使学生在中国画中感悟美术的价值,获得美术学习的真谛。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了中国画,对中国画“借物寓意”表达情感的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表达了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教师还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鉴赏指导,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观察、鉴赏,让学生看到了更过的关于中国画的知识,领略了中国画的风光,提高了学生的审美,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美术习惯。
三、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美术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实践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使学生获得进步。教师组织学生实践应尊重学生,不应对学生的学习多加干涉,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实践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生理解美术知识,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新,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
例如,在学习“手工书设计”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手工书设计的相关知识,熟悉手工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获得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实践环节,让学生对手工书进行设计和制作,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凝聚集体的力量。学生拿到学习任务后,与小伙伴展开了美术实践,了解了手工书的设计要素,构成原理和制作方法,懂得了怎样对书籍进行设计,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使美术作品获得了创新性。同时,教师还在学生设计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的引导,为学生的作品提供了思路,弥补了学生创作中的不足,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养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形成了创新的美术能力。
总之,本文通过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与情境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美术能力进行了培养,挖掘了学生的美术潜力,使学生在美术的道路上获得了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圣方.现代化、探究化、多元化——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9(17):130-131.
[2]任驰. 浅析初中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A].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二)[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