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BYOD进课堂的SWOT分析及对策
2019-09-10高玉垒
高玉垒
摘 要:为探究高职院校BYOD进课堂的内部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分别面向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编制了调查问卷,并结合当前国家政策和教育行业发展环境,利用SWOT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BYOD进课堂内部优势明显大于劣势,外部机会明显多于威胁。最后,利用SWOT矩阵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BYOD;SWOT分析;對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69(2019)04-0043-05
一、引言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即“自带设备”)起源于国外IT行业,指企业员工将个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带到工作场所以更好地支持自己的工作进程。后来这一模式逐渐被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中。
在我国,国内学者也开始更多地关注BYOD这一全球教育信息化趋势[1]。BYOD在国内已经快速进入教学实践阶段。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充满网络的“无手机课堂”倡议与报道。虽有相关研究分析了BYOD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但大都属于经验性的质性研究。另外,目前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小学阶段[2][3]和高等教育本科阶段[4]。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呈现手机成瘾倾向[5],并且厌学心理普遍严重、学习基础水平不高[6],课堂上更容易受到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BYOD进课堂进行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BYOD进课堂应用于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影响这一目标实现和被目标实现所影响的群体和个人有很多,但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是一线教师和学生,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则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7]。因此,本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包括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
(二)研究过程
首先,结合赵丽等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自主设计了《高职院校自带设备(BYOD)进课堂调查问卷(教师版)》和《高职院校自带设备(BYOD)进课堂调查问卷(学生版)》。两份调查问卷都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设备与网络环境、态度与看法、教与学支持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次,通过“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发布两份调查问卷并收集数据,发布时间是2018年3月底。再次,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解读。复次,利用SWOT工具对BYOD进课堂面临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最后,构建SWOT矩阵并提出对策建议。
(三)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两份调查问卷根据调查内容分为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采用内部一致性验证问卷的信度,两份问卷均设置了测谎题目,即用不同的问题调查同一方面的内容。另外,对两份问卷分别找了5位教师和34名学生做了预调查(这些预调查对象不再参加后期正式问卷调查),修改了问题表达不清楚及选项设置不充分的问题。同时,教师问卷增加任教学校层次和工作岗位两个题目,学生问卷增加就读学校的层次题目以排除不符合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最后请同行专家审定了问卷的最终设置。这一系列过程保证了问卷的效度。
(四)样本分布
截止到同年4月中旬,教师问卷共计回收问卷192份,剔除随意作答和非高职院校教师及管理人员作答13份,最终获得有效样本179份,有效率为93.23%。有效问卷的填写者来自江苏、广东、河北、北京、吉林、新疆、贵州等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既包括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包括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有125人,占69.83%,男性有54人,占30.17%;从教龄上来看,从教16年及以上的样本最多(占45.81%),11~15年的占33.52%,6~10年的占16.20%,5年及以下的占4.47%;从学历上来看,52.51%的样本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45.25%的为本科学历,专科及以下和博士研究生的样本比较少,都是1.12%;从教师的工作岗位来看,一线教师占了绝大多数,为159人,占88.83%,而教务处或二级院系的领导为20人,占11.17%,这与学校人员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相符。
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笔者从所在学校的每个院系中随机挑选两个班级,利用上课前时间对调查问卷解释说明并当场作答。共计回收问卷362份,剔除12份随意填答问卷,最终获得有效样本350份,有效率为96.69%。基本情况为:女生有289人,占82.57%,男生有61人,占17.43%;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占绝大多数,有251人,占71.71%,二年级的学生99人,占28.29%。
三、调查结果与SWOT分析
(一)调查结果
1.设备与网络环境
(1)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81%的被调查教师由学校配备了笔记本电脑,5.03%的配备了智能手机,6.15%的由学校配备了平板电脑,而以上三种移动办公设备均未配置的老师占50.28%。很明显,一部分教师由学校配备了至少两种移动办公设备,但比例很小。总体来说,高职院校为教师配备移动办公设备的比较少。在学校没有给教师配备相关移动教学设备的情况下,绝大部分教师也愿意将BYOD用于课堂教学(“非常愿意”占25.14%,“愿意”占57.54%)。移动设备用于课堂教学离不开无线网络的支持,针对教师所在学校教学区域无线覆盖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40.78%的教师表示已全部覆盖,30.73%的教师表示已大部分覆盖,而完全没有网络覆盖的占8.94%。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首先,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的比例依次是58.57%、100%和15.14%,这表明被调查学生至少拥有一种移动智能设备,那就是智能手机,其优点就是功能相对齐全,携带便利,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所需,其操作系统以安卓系统为主,占82.86%。其次,就BYOD进课堂带来的网络流量等经济负担而言,40%的学生认为这完全不会带来经济负担,只有3.43%的学生认为负担较大,4.29%的学生认为负担非常大。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建设了可供学生使用的无线网络,另一方面是国家“提网速,降网费”政策的影响。最后,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非常愿意”占31.43%,“愿意”占48.29%,)将BYOD带进课堂辅助学习。
2.态度与看法
(1)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被调查教师所在学校对BYOD进课堂的态度,31.84%的教师选择“让教师根据自己实际自主决定”,11.73%的教师选择“支持鼓励”;但持消极态度的也不少,有22.91%的教师选择“不提倡,但未明令禁止”,13.97%的教师则选择了“明令禁止”;选择“未做任何表态”和“不清楚”的分別为16.76%和2.79%。相比而言,大部分一线教师是支持BYOD进课堂的(选择“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的分别占23.46%和40.78%)。
支持BYOD进课堂的教师认为BYOD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助于改善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支持者原因有两个:一是不确定是否会给学生的隐私等信息带来威胁;二是大部分教师认为备课工作量会增加(在BYOD进课堂对教师备课工作量的影响的调查中,选择备课工作量“大量增加”和“少量增加”的教师分别占39.66%和29.05%)。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愿意将BYOD带入课堂辅助学习,这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学会学习,培养数字化生存能力,这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8]。因此,学生对BYOD进课堂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学生在隐私等信息安全保护方面意识薄弱。
3.教学与支持
下面从教师教学胜任力、学生自控力、教学资源、教学参与度、教学平台几个角度调查BYOD进课堂对教与学的支持。
(1)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7.23%的教师认为自己完全能够胜任指导学生开展基于BYOD的学习,48.04%的认为基本胜任,6.8%的认为很难胜任,0.56%的教师则认为自己完全无法胜任,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27.37%)表示无法确定。绝大部分教师认为高职学生使用BYOD的自控力比较差,但BYOD在帮助学生获取学习资源和提高课堂参与度上作用比较大。在教学平台上,认为当前基于BYOD的教学平台非常满足自己教学需求的教师只占5.03%,比较满足的占45.81%。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BYOD进课堂对查找所需的学习资源和提高课堂参与度很有帮助,但自身自控能力比较差。10.57%的学生认为可以控制自己不使用学习以外的其他功能,13.71%的学生认为很难控制自己,3.14%的学生则认为完全无法控制自己,38.86%的学生不确定是否能够控制自己。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在课堂上主要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进行聊天、查看朋友圈等,也有部分学生会浏览网页、听音频、观看视频或玩网络游戏。
(二)SWOT分析
1.内部优势(Strengths)
通过对师生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BYOD进课堂具有明显的内部优势。第一,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基本能够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BYOD进课堂后,教学资源匮乏的时代已经结束,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第二,BYOD进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了其主体意识。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由于班级规模、教学时间等的限制,教师很难在课堂提问、作业检查等环节顾及每一位学生。但通过BYOD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在线测试、头脑风暴等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收集全班同学的反馈。第三,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BYOD进课堂后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并且通过同步异步的在线交流给予学生反馈,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模式。同时,学生利用BYOD学习在学习进度、时间、内容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第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长时间维持较高的注意力,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通过BYOD,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事可做,也不会觉得课堂太无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搜索、筛选、使用资源,能够在实践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五,从教师的角度,大多数教师有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基于BYOD的学习。
2.内部劣势(Weaknesses)
高职院校BYOD进课堂的内部劣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中,最大的劣势就是学生的自控力差。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当今学生的学习、生活、交通、购物、娱乐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移动互联网的严重影响,再加之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厌学情绪等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对BYOD的自控力较弱。从教师的角度,BYOD教学增加了备课工作量。教师不仅要筛选、制作最优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还需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无形当中就延长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并增加了工作量。另外,BYOD进课堂对无线网络的依赖性较强,在学校无法免费提供Wi-Fi的情况下会给部分学生造成经济上的负担。
3.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移动智能设备已经全面普及,每位师生至少都拥有一种以上的设备,并且绝大部分都愿意将其用于课堂教学。另外一方面,当前的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行业发展为BYOD进课堂创造了机会。一大批的专家学者也投身到这一研究和实践中来,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比如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和王竹立教授都是BYOD进课堂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他们为高职院校BYOD进课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教育行业发展领域,大量的资本和力量投入到教育信息化尤其是BYOD进课堂的产品中来。这些产品既包括教学平台也包括教学资源,既有适合任何科目教学的平台,也有仅适用于某一科目的平台,这为师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教学和管理平台。
4.外部威胁(Threats)
首先,高职院校BYOD进课堂面临的最大外部威胁就是理念落后。从教学管理者方面来说,多个高校开展的“无手机课堂”倡议,严禁或不提倡学生将BYOD带进课堂的做法都是“堵”的策略。从一线教师方面来说,总有一部分教师对所调查的问题持不确定的态度,说明他们还没有树立BYOD进课堂的坚定信念。其次,师生对隐私等信息安全意识薄弱,这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移动设备使用不安全等问题。最后,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不统一,这可能会造成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等的不兼容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发挥优势,利用机会(SO策略)
首先,师生应充分发挥BYOD的优势,获取网络上有价值的资源支持教学。移动设备在师生间已基本完全普及,学生应该打破信息来源渠道的单一化,教师也应该积极利用最新的、易于获取的信息丰富教学资源。其次,教师应灵活运用教育行业企业开发的教学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源,设计在线测试、投票问卷、作业任务、讨论答疑等教学活动,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督促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后,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在BYOD教学领域专家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下,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的学习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二)利用优势,消除威胁(ST策略)
首先,部分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师应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展示课堂活动参与度高、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学习兴趣高的课堂倒逼其他教师转变落后的教学理念,积极改革不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次,基于BYOD的教學应该常态化、制度化,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提高自身信息意识,既要学会有效地搜索、鉴别信息,防范病毒的攻击,又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最后,教师应在能力范围之内筛选、制作各平台通用型教学资源,解决学生BYOD操作平台不统一的问题。
(三)利用机会,克服劣势(WO策略)
首先,教师在充分利用教育行业企业开发的教学平台和资源的基础上,应该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无暇使用BYOD的其他功能,解决自控力差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目前已建成了一大批优秀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教学资源库,教师应优先考虑使用这些资源,减少资源制作的时间。再次,学校需要进一步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快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并向学生开放。学生的移动设备已经非常普及,学校在设备的购置和维护上可以节省大量的精力和费用。因此,学校的建设重点应向基础服务转变,为学生提供学习必需的无线网络环境,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最后,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对教育企业产品和学生BYOD进校园、进课堂在政策上应该给予引导和规范,既要避免教育产品过度娱乐化,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BYOD学习观。
(四)减少劣势,避免威胁(WT策略)
要减少BYOD进课堂的劣势,避免其威胁,需要加强BYOD教学团队建设,规范学校与教师的职责。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需要在团队骨干的带领下进行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共同进行教学设计,减少教师个体的备课工作量。同时,通过团队建设引导部分教师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规范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是指学校需要从技术层面保障无线网络运行的顺畅、安全,防范校园网络攻击;教师则应该在课堂上引导、监督学生规范使用移动设备,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五、结语
新兴事物的出现一般都会遇到阻碍。BYOD进课堂虽然存在一些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状况,一味地堵不如进行有效疏导。调查分析也证明高职院校BYOD进课堂具有明显的内部优势,并且面临众多外部机会。因此,这终将成为高职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但这尚属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今后应加强相关实践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BYOD教学理论,最终使之为教学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才是BYOD的核心[N].文汇报,2015-02-06(006).
[2]成诗敏,曹旺.中小学教学中BYOD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3):46-52.
[3]白倩,赵丽,张舒予.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自带设备在小学的本土化[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7):33-39.
[4]汪丽,潘建斌,冯虎元.基于BYOD的高校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1):39-45.
[5] 陈祥真.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现状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20):108-112.
[6]刘爱春,许晓静,沈佳,等.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研究:基于对10所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1):40-43.
[7]赵丽.“自带设备”基础教育应用本土化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8):31-36.
[8]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责任编辑 孙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