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读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2019-09-10刘小芹
摘 要:“历史目录导读法”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外化为相对应的教学结构模式:课前预习导读、课内探究导读、课后复习导读。在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线索为目的的问题导读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异同为目的中外关联的导读能力;培养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为目的的网络导读能力。以便树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导读法;历史;意义
目录导读法就是以教材目录为向导,以历史知识为依托,教师引导学生依次阅读历史教材三级目录(单元、课题、标题),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系统掌握历史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
“历史目录导读法”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外化为相对应的教学结构模式:课前预习导读、课内探究导读、课后复习导读。
1、课前预习导读——包括①导读单元目录:明确本册书共有几个单元,有那些重点章节,及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②导读章节目录:明确本章内各小节之间的知识构成和因果关系,知识核心及重难点。③导读课题目录:以课题为总纲明确问题,确定本节课所学的核心知识,从而使课题与标题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课内探究导读——包括①研读课题目录,历史课堂教学要围绕教材目录由大到小,由粗到细依次展开,以课题设问,确立本课的问题核心。②研读标题目录:历史教材的标题就是一个问题的若干组成部分,教学活动依次展开以全面分析、理解教材。③研读章节目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章内小结及知识系统化,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3、课后复习导读——1)复读目录,检测巩固所学知识:学完一课、一单元、一本教材后,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三级目录(单元、课题、标题)将所学知识进行一一检测,明确那些知识已经掌握及掌握的程度如何,及时梳理遗忘、模糊不清的的知识点,以查缺补漏。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2)对照目录,适度练习,教师要精选习题,对学生要做到:适度点拨,方法指导,知识梳理,能力培养。
“历史目录导读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以培养学生三个能力为突破口,树立自主学习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
一、以掌握知识线索为目的的问题导读
宋代学者陆九渊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必须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开始,有了问题就有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内容问题化。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因此学习历史的首要环节就是提出问题,研读目录就是为了发现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教材,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才会避免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思维习惯。要针对历史教材目录特点以课题设问,确立本课的问题核心,由大到小,由粗到细依次展开,如:以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题设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有哪些的变动?让学生阅读教材应对的三个标题目录:变动之一: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变动之二:洋务经济的出现;变动之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便成为答案依据,依次展开论述,让学生总结规律。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问题提出来,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历史教材目录为向导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
二、以比较异同为目的中外关联导读;
目录是历史教材内容的浓缩和提纲,也是历史知识最简要的线索。因此,记住目录,就基本上把握了整个课文的编排思路和知识体系,从而有利于构筑起知识框架,形成中外知识关联。例如,以人教版必修一目录为例,第一章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演变历程,那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汉朝巩固、唐朝完善、宋朝发展、明清强化时期的发展演变,总趋势就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与第二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进行比较,我们明显地领悟到中西方制度的差异。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必修二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形成对比:英国工业革命后,走上工业化道路,急需市场和原料加紧对外扩张,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背景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中外知识的比较与关联。
三、构建知识框架为目的的网络导读。
一个历史时期其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把握了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共性,也就把握了它的总纲。而教材的章目录正是对这一阶段内容和特点的高度概括,每章的标题实际上是这个时期的时代特征的体现。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章;第一节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暗示新中国建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开始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由于没有经验可借鉴,50年代中后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革等左倾错误的影响,党的工作重心发生偏移,经济发展受损。目录给我们展示的这一时期中国的时代特征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即良好的开端,中间走了弯路,后期纠正左倾错误,经济在调整中得到了恢复。这样巧妙地利用教材目录从宏观上把握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1956-1966年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把握了历史目录之间的有机联系与规律,不仅有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依赖老师、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历史的陋习,逐步养成善于思考、自主学习的的好习惯。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为主体”应该放在教学的首要地位,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定位自己的角色。认真探究学情因势利导,依据学生的个性发展之“势”,予以引导与启发。目录导读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如果“导”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样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机。
甘肃省2017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目录导读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
课题批准号CS<2017>GHB1150
参考文献
[1]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注:刘小芹,女,汉族,1967年11月出生,现任中学一级教师,特长历史教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