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分析
2019-09-10黄泓
黄泓
摘要: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有些是为了导入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是为了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些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对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吸收,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在新课改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且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检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搜集丰富素材,开阔学生视野
教师的提问,需要在课前进行准备,通过搜集丰富的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在准备问题时,还可以预估学生的回答情况,并设置应对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手段,从网上搜集难题、偏题,根据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学习漏洞,进行问题的设置。同时,教师可以搜集视频、图片等素材,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可以通过视频人物去提出问题,增强问题的吸引力。教师的提问要力求保障问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发挥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将长度单位具体化,在测量教室的长度、窗户的高度中一般使用米为单位,在测量铅笔长度、课本高度时通常使用厘米为单位,学生通过视频能了解单位的选取和转换。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借助身高差,测量出6厘米的长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找到对应身高的同学,并且衡量出相互间的身高差,提升趣味性,加深学生对于单位和数值精确度的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了解长度的测量方法,以及知道单位的选取与转换方法。
二、进行分组交流,开展趣味活动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且制定趣味活动,观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并且使用提问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计算能力,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现个人的价值,提升团队的凝聚力。教师的提问方式可以是固定题、抢答题、推理题、思考题等,题型多变,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游戏的方式可以是积分制,也可以是回合制,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生在沟通交流中,能将所学知识逐步消化吸收,并获得团队荣誉感。
例如,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首先教师可以进行出题,问题由浅入深,最开始可以是1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可以逐渐加入乘除的计算,然后将10以内的数字扩充到100或1000以内。教师还可以使用快问快答的方式,考验学生的心算能力。教师可以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行使,让学生提出他们心目中的难题,这些难题可以从作业中的错题选取,也可以从课外练习中提取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判断,并且展开知识的回顾和总结。
三、设计创新问题,锻炼逆向思维
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呈线性,一般从题目入手,搜集条件,利用公式,进行数据推导,最终获得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需要做出改变。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逆向思维进行训练,让问题具有发散性。如有时可以给出答案,给出数值和单位,让学生设计题目,观察学生设计题目的复杂性和准确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还可以用脑筋急转弯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1个苹果分给3个人,但只能切3刀,这时该怎么分”。学生可以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長方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告知学生,并且提出问题,询问学生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数值。在学生还没有学会方程式前,学生会使用推理法,将长度设置为1,然后依次递增,观察长宽与面积周长数值的对应关系。教师可以提前引入未知数的概念,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1×1cm的正方形不断累加,逐渐推理出具体的数值。教师的提问可以略微超前,并且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在学习时让学生能通过新知识,轻松解决以前的难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四、结语
小学数学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教师的引导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对问题进行设计,观察它的难易程度,以及在学习中的具体作用,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许文平.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11):130-131.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朱坊乡新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