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学子的成才之路

2019-09-10万明华

成功密码 2019年4期
关键词:成才

万明华

在党中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引领与感召下,自2012年起,我开始孕育、撰写这部书稿,整整六个春夏秋冬。我潜心探索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轨迹和演进历程,重点选取极具代表性的49位先贤,深度描述、典型刻画他们的人生际遇、道德追求与求学、治学历程,叙述他们的道德修养与治学之道,期望写成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读本。

在本书的写作和审读过程中,我得到了朱永新等许多专家学者的热情鼓励:“这是中华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标本”;“这是一部中国先贤核心学养的简史”;本书为“青少年学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榜样”。这些寄托期待与关爱的话语,让我倍感温暖与欣慰。借此机会,对所有关心、支持本书出版与本人成长的前辈、同仁、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们观照中国先贤的核心学养,就是在与先贤进行深度沟通与真诚对话,当我们沉醉文本,与先贤们灵魂相击,心灵相叩之时,我们或许可以体验到他们的修炼过程,领略到他们的精神风采,参悟到他们的为学之道。假如有的青年朋友,通过品读本书,能够在心田播下立志成才的种子,这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在这么多年与先贤对话神交中,通过研究他们的核心学养,我总结出人生成功成才的十个因素,这十个因素也对应在四个世界(父母世界、自我世界、个人与外界融合的世界和未来世界)中,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第二个因素。

一、天赋潜能是成才的先天基因

宋代诗人刘克庄在《题读碑图》一诗中,非常形象有趣地描写道:“二人共读道旁碑,一敏一钝天赋之。敏者过目跃骑去,钝者停鞭方凝思。”

世界顶尖科研杂志《science》发表的研究表明:人的成功32%~62%是由基因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先天就具有的,如创造力、想象力、领悟力、记忆力甚至运动力等在基因上的存储是不尽相同的。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也有相似论述,因而,青少年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智能,展现个性。

【“才高八斗”的诗仙】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15岁时,他已经可以通读各类书籍,逐渐地对于书籍的选择也变得甚是挑剔,“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他的文章多似天籁之音,浪漫而有激情,优美而隽永,往往包蕴着鬼斧神工的创造和一泻千里的力量,真正成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仙。

【“自小聪慧”的宗师】钱穆,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他自小十分聪慧,启蒙时,私塾里别的孩子一天只能认识二三十个字,钱穆却能认识七八十个字,远远超过同龄人。有一次,父亲的朋友为了取乐,竟然要钱穆背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一段,小小的钱穆从容不迫、一字不落地背诵了出来。

正因为钱穆少年聪慧,极具才华,后来,又孜孜以求、用功读书、著书立说,因而,成就非凡。他一生共撰写洋洋洒洒1700万余言,有一次,我把家中所藏《钱宾四全集》(一套54册)以及他的零散著作,叠起来放置,几乎与我同高,我真切感受到什么是“著作等身”。

二、家风家教是成才的丰厚沃土

宋代诗人王十朋在《买鱼行》一诗中说:“寄鲊不须劳孟宗,但愿清白传家风。”这里的孟宗寄鲊,喻指的就是子孝母慈的家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国历史上“孟母三迁”和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的故事影响深远。

【大师心中的慈母】胡适童年时,父亲去世,单亲寡母带着独苗,寄托全部的希望,更会百般呵护,娇宠万分,然而,胡适母亲不是这样,为了让胡适得到更好的教育,母親按照胡适父亲的临终嘱咐,很快就将还不满四岁的小胡适送去学堂。胡适在成年后写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回忆母亲,讲到他为什么有所成就,是因为母亲对他严格的教育和要求。他写道:“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胡适曾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晚清名臣的“传家宝”】曾国藩被誉为晚晴“官场楷模”,他的家风理念很有代表意义。虽说是宗圣曾子后人,但是,从曾国藩往上追溯,五六百年来都以农为业。祖父曾玉屏,为人豁达,阅历丰富,曾制定流传千古的治家信条: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读书、种菜、养鱼、养猪,谓可以“觇人家兴衰气象”;早起、扫屋、祭祀祖先,亲睦乡邻,常言道“人待人无价之宝”。

父亲曾麟书在曾国藩看来,既是父亲又是老师,他晨夕讲解,指画耳提,督责甚严,常常在枕边叫醒国藩背诵《诗》《书》,教导国藩“积苦力学”,出身农门的曾国藩历经艰难,终于考中了进士。曾国藩恪守祖父和父亲的教诲,建功立业,成为晚晴一代名臣,《曾国藩家书》也成为我国传统家教史上的一座丰碑。

坦率说,第一第二两点应该是父母世界的礼物,也就是我们通俗说的“拼爹拼妈”。不过,先天条件不足,也不必耿耿于怀,畏惧不前。我们要学习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小哪吒”:“我们不认命,做自己命运的主宰!”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到第五点。

三、理想信念是成才的动力机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面对人生“行路之难”,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慨然唱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以及对未来的追求。

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理想信念是人们心胸情感的统帅,引领人们奋发有为;理想信念是火把,点燃人们心中的梦想;理想信念更是灯塔,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

【“欲与稷契遐相希”的改革家】王安石把政治理想融入自己的人生实践。他认定:“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只要有利于天下、国家的利益,向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努力奋斗,即使不能达到,也无怨无悔,谁又能讥讽、嘲笑呢?他在《忆昨诗示诸外弟》中写道:“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青少年时代的王安石壮怀激越,向唐虞时代的贤臣(稷契)看齐,树立了远大理想,为其成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等埋下了理想的种子。

【“立志则为豪杰”的经学家】黄宗羲认为:“学莫先于立志,立志则为豪杰,不立志则为凡民。” 青年人要先确立自己的志向,有志向才能成为豪杰,那些没有确立志向、树立远大理想的青年,很有可能陷入平庸,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由于黄宗羲志存高远、“以开物成务为学”,提倡广征博览,经世致用之学,注重史家典籍研读,因而,著述丰富,成就卓著,撰写了《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许多弘篇巨著,成为明末清初“海内三大鸿儒”之一,享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美誉。

四、立德修身是成才的前提条件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就是立德、树立德业,即提高道德修养。《大学》里所讲的圣贤之道,在于发扬人们的光明德性,革新人们的不良习俗,使人们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以德服人”的孔夫子】《论语·学而篇》记载了孔子弟子子禽与子贡的一次对话:“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这是一段生动有趣的对话。孔子弟子子禽对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必定获知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的呢?还是别人主动提供予他的?”子贡说:“夫子是以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的德行而得知国家政事的。夫子求得政事的方式,应是不同于别人求取的方式吧?”

子贡说的“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其修养。这五个方面,也是中国儒家所倡导的为人处事基本准则。

【“文品”即“人品”的叶老】叶圣陶认为,学习的根本和最高目标就是“学会做人”,“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

叶老性格平和、自然平易,表里如一,讲究家庭、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和美美,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出版界,都是乐意“为他人作嫁衣”的劳模和伯乐。

叶圣陶送别客人,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鞠躬,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正如著名作家茅盾所说:“凡是认识他的朋友们都不能不感到,和圣陶相对,虽然他无一语,可是令人消释鄙俗之心,读他的作品亦然。”

五、勤奋刻苦是成才的必备因素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劝学》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充满激情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饱含深情、催人奋进。

【“三年不窥园”的大儒】董仲舒天资聪慧,又能潜心苦读,少年时便以博闻称名于乡里。他读起书来,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父亲董太公非常担忧,为了能让儿子劳逸结合,他在书房后面修筑了一个花园,希望董仲舒读书累了,可以去花园散心、娱乐。不曾想董仲舒三年来,一心一意,埋头苦读,竟然没有踏进乐园一步,也没有观赏花园一眼。这就是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董仲舒如此勤奋,好学不倦,因而,著述丰硕、成就卓越,特别以《公羊春秋》《春秋繁露》闻名于世,成为西汉时期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享有“汉代孔子”的称号。

【勤于治学的通才】年仅4岁的王夫之入塾问学,就表现出对古典文化的浓厚兴趣,7岁时,他便可以通读文字艰深的《十三经》,为人称道和惊叹。10岁时,他父亲始做监生,教他《五经》经义。后来,王夫之考取秀才,入衡阳县学,开始致力于诗文研究,短短两年时间,就通读了《离骚》、汉魏《乐府》等数以万计名篇佳作。

正因为王夫之如此勤奋好学,为复兴中华民族、弘扬中华文明,坚韧不屈,斗志不挫,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哲学创造、“希张衡渠之正学”的学术追求,“推故而别致其新”,成为一位经天纬地的思想巨人。

不可否认,上面三个因素都是个人可以自主选择的,由强大的主观意志决定,我把它们称为在个人世界与自己死磕、戮力奋进。

六、名师指路是成才的巨大助力

遇到好老师是一个人最大的幸运。

“一门团义聚,千里择名师。”南宋贤相杜范在《挽周迪功》一诗中道出了古人“追慕名师”的风尚。

【苏轼“考场遇恩师”】21岁那年,苏轼参加进士考试。当时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考生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清新洒脱,文采飞扬。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录取为第二名。其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欧、梅二公叹赏其文,却查询不出这典故的出处。后来,苏轼谒谢欧公,欧阳修询问其典故出处,苏轼微微一笑:“想当然尔!”并进行了类比推理。欧阳修听后,极为惊叹!苏轼的豪迈气概和创新精神让他更加刮目相看:“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在欧阳修等前辈的扶持下,苏轼学业更加精进,最终成为一代文豪。

【郑玄与马融“一见倾心”】而立之年的郑玄,在山东一带已是首屈一指的经学大家,然而,他不满足于自己的学业,仍然遍访名师,在友人的推荐下,慕名拜师当世通儒马融。然而,马融弟子甚多,一般弟子很难得到他的当面亲授。在一次演算浑天问题课程时,马融的大弟子们皆疑而不能解,有人便推荐了郑玄。这是郑玄拜师三年后,马融第一次在楼上召见郑玄,马融询问了他许多深奥艰涩的问题,郑玄一一解答,应对如流,马融从心底里喜爱上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学生。郑玄特别珍惜面师的机会,他经常把平时学习中发现而未解决的疑難问题汇聚起来一一当面向马融求教,在马融的悉心指导下,郑玄学业更加精进,他融汇众家,编注百经,一跃而成为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

七、方法引领是成才的入门钥匙

“当年若得传方法,博取凉州亦一奇。”这句诗出自元代诗人洪希文《葡萄》,葡萄种植得法尚能成为一奇,何况人呢?

一个人能够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靠得当、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效的“朱子读书法”】朱熹,世人尊称其为朱子,是孔孟以来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大师。他热爱教育、大部分时间在讲学论道中度过,在朱子的努力推动和亲自参与下,先后修复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着力打造独特的书院文化。

朱熹学识渊博、桃李满天下。他提倡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朱熹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这些方法至今不减当年的风韵。最值得钦羡的是,他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切身践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以拳拳之心为人讲学,对前来问学之人嘱咐要做“坚苦工夫”,这是他一生为学治学的真实体悟!

【“学习共同体”的雏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清代朴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宣言。顾炎武治学严谨、方法独特,有“自督读书法”等。如: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读书的卷数,限定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还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心得体会。铢积寸累、每天进步。恢宏巨著《日知录》就是这样积淀而成的。

在乡间做教师时,顾炎武还常常邀请几位好友一起读书。一人诵读,其他人聆听,如果某个人对所读内容有疑义,就打断读书人,提出疑义,大家讨论、辨析,再接着往下读。这样,一篇篇地读下来,读完后,疑问也就基本解决了。应该说:这也是学习共同体建构的雏形。

八、实践磨炼是成才的有效途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南宋诗人陆游在晚年教育小儿子时发出的肺腑之言。所有的“贤才”都是在工作实践中磨炼出来的。

【注重“研学旅行”的史学家】司马迁自小勤劳耕读。他“耕牧河山之阳”时,就研读了大量历史书籍。为了让司马迁学思结合、学用结合,见识外面的大千世界,在司马迁二十岁时,他父亲司马谈精心安排了他一次精彩的研学游行。

这一研学与考察,历时近二十载。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南游江淮,吊唁韩信的坟茔;南下转道江西,到达庐山,“观禹疏九江”,考察大禹所葬之地及其生前功绩;从浙江走水路进入湖南,登九嶷山,凭吊当年屈原投江之地——汨罗江;北上到达姑苏和五湖等地,重游吴王阖闾夫差的旧地;然后,继续北上前往齐鲁的旧都临淄、曲阜,观瞻孔子数百年的教化遗风;在邹县、峄山大地举行乡射之礼,路经鄱县、薛县、彭城时,考察楚汉之争的古战场彭城,探寻当年达官显贵们的逸闻趣事;最后,经过梁国、楚国回到了家乡。京城做官后,又一次奉命出使去了巴、蜀以南,到过邛都、笮都之地以及昆明园等地,最终满载而归。

(吊唁韩信坟茔、探寻大禹治水、凭吊屈原投江、观瞻孔子教化、考察楚汉之争)

他考证古籍,寻访先人遗迹,拜访贤士,见证并收获了许多史料和风俗,为《史记》撰写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素材。真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

【倡导“知行合一”的大哲】“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潜在的我从知道到做到,然后到沉浸式体验,再到价值归宿与价值再出发,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体系。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他说:譬如“我要写字”这件事,“我要写字”本身就是“知”,磨墨提笔就是“行”;要真正知道一个字怎么写,必须要实际去“写”才行,所以“知”“行”是合一的。王阳明主张“事上磨”,像一把锋利的兵刃需要在磨刀石上磨一样。这一思想,辩证而且实用,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芒。

第六到第八因素,主张与他人、与社会的积极互动、相互融合,我把它们称为“个人与周边世界”和谐互信。

九、开拓创新是成才的智慧捷径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三千多年前,商朝建立者商汤就在天天用的盥洗盆上,刻上这句铭文警示自己。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师夷长技以制夷”全新谋略】 魏源,清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政治家。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中“睁眼看世界”的优秀代表。他“创榛辟莽,前驱先路”,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创新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脚踏实地、敢作敢为的新式人才。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摒弃天朝大国的迂腐观念,正确认识当时的世界潮流,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力与兵力,保护国家领土与主权。这些思想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玄佛合流的改革者】东晋僧人僧肇,印度佛学中国化的关键人物。僧肇一方面得到与印度佛教发展同步的大贤(鸠摩罗什)指导,另一方面,他特别认同《老子》《庄子》等义理,长期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他在《肇论》中所讨论的问题是困惑中国思想界长达一百余年的玄学问题;所用的方法,则是印度纯正的中观思想。该书将中国本土的问题与外来的佛教思想相结合,创造性地将印度佛教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将佛教的修行方式从修建寺院、塑造佛像以及佛像崇拜的风气中逐渐改正过来,为佛教注入了更多的思辨精神,使佛教在中国土壤扎根,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佛学思想。

十、机遇眷顾是成才的上天垂爱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唐代诗人罗隐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机遇的重要。

成功来源于努力,也源于机遇与个人选择。

比尔·盖茨就读于全美第一所配置了计算机的中学,他是第一批使用计算机的中学生;扎克伯格在中学时期,就在家附近的默西学院与计算机研究生一道上课;马云从事翻译工作,比大多数人更早接触网络……

回望中国历史,诸葛亮隐居隆中,潜心读书与谋划,待到刘玄德“三顾茅庐”,相机而出,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臣;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坐失良机,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

我把创新和机遇都称为收到未来世界的奖励,因为它们都是赐给有准备的人,都是稍纵即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也是广大青年千载难逢的创新时代和历史机遇。

观照数千年来中国历代先贤的成才之路,我总结的四个世界十个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有机联系的,可以说是有机融合的整体。我们不能由于具备某些因素就故步自封,更不能因为某些因素暂时达不到就妄自菲薄、放弃拼搏。我们要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奋发有为,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修养和学养,才能与成功相伴、与成功同行!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走在成才的正确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本文选自作者2019年8月15日应北大博雅讲坛邀请在上海书展上的演讲)

猜你喜欢

成才
优化干部动员机制加速年轻干部成长成才
“双减”助力均小学子成才之“四个词语”
奋斗青春 筑梦同行
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中成长成才
少怀壮志,锐意成才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
博士的“房事”
“弛”与成才
青年们“醒”来之后
祝您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