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随文练笔”落地生根

2019-09-10陆丽琴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南郭先生随文练笔郑和

陆丽琴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随文练笔,因为“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等特点,成为落实语言“运用”的最佳选择。

但是,在众多练习中,我们也发现,随文练笔走入了很多误区:

练点的随意选取。例如,教学《郑和远航》,当学到“扬帆启航”片段时,老师就让学生练笔了:“同学们,看着这宝船,看着英气风发的郑和,你有什么话想说?请写一写。”此时进行训练较为仓促。如果在学完课文后,对郑和、对远航有了深切的感受,再回过头来对充满信心的郑和说一说话,练笔会更有效果。

形式的狭隘僵化。许多老师为了练笔的简洁、批改的顺畅,练习设计狭隘、死板。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海伦·凯勒》,最后设计了对海伦说一句话。“海伦凯勒,你虽然_____,但_____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间。”这样问答式的练笔,会造成学生写作思路的狭隘、表达思维的僵化,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评价的随性无为。评价环节需要老师认真倾听,仔细引导,力求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写作水平。但我们往往看到老师们对于学生的随文练笔只是简单地评价:“太好了!”“你真棒!…‘你很会说!”……这些无关痛痒的评价有敷衍塞责之嫌。

随文练笔到底该怎么训练?怎样训练得有效、有度呢?笔者以一则的随文练笔实践来加以具体阐述。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晴)》一课我针对其进行了如下的随文练笔训练,收到了一些成效。

一、于情动处以访促写。丰满形象

在教学《画龙点晴》这则故事时,结尾处,让学生动情朗读。当读到“大家个个惊叹不已”,而同学们也表现出赞叹之情时,我随即转换记者身份进行采访:

师:游客们,你们为何面露惊讶之色呀?

生:这龙没有眼睛时,已经张牙舞爪、形象逼真,加上眼睛,腾空而起,神了!

生:张僧繇没有唬人,加上眼睛,这龙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了!

生:(竖起大拇指)张僧繇的画技太高超了,无人能比!

生:张僧繇的点睛之笔,绝了!

生:今天终于目睹张大师的绝技,太厉害了,我要拜他为师!

师:是啊,赶快写一写夸奖他的话。让他一高兴就收你为徒啦!

在学生情动处,他们自然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所写内容也趣味盎然。人物形象在他们手下也更加丰满了。

二、于单薄处以想促写。厚实文本

例如教学《滥竽充数》时,我穿插了三次以想促写的训练,厚实了文本,深化了喻义。

第一次:

师:当南郭先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装腔作势地混在齐宣王的吹竽队里滥竽充数时,猜猜他当时怎么想的?

生:哈哈,还是我南郭先生聪明,不会吹竽,假装会吹,居然混吃混喝混俸禄,我真是奇才啊!

生:我得把腮帮鼓得胖点,表情再投入点,说不定齐宣王一高兴会给我加薪。

生:你看那些家伙,一个个吹得脸红脖子粗,而我呢,做做样子,就和他们拿一样的俸禄,真是太开心了!

第二次:

师:齐湣王即位后,南郭先生听到齐滑王颁布一个一个吹竽的规则后,他会怎样想?

生:一个个吹,这不要断我财路吗?这齐湣王怎么和他老子不一样啊,怎么办呢?现学也来不及啊!

生:啊,完了完了,这下要露马脚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第三次:

師:逃出宫延的南郭先生,他又会怎么想?

生:我得想个法子养活自己啊,再去看看有哪个地方能让我混混的。

生:我也没有本领,那该怎么办啊?想当初不学无术,真是害惨了自己。

事后,我以此为题材,让学生扩写《南郭先生传》。因为有了课堂上三次想象说话的铺垫,同学们将原本简单的一则寓言故事写得活灵活现。

三、于空白处以演促写。言意兼得

教学《自相矛盾》,当讲到楚国人自卖自夸时,我让学生们根据文本的内容,现场表演。

同学们兴致勃勃,推选一生上台表演。那学生演得活灵活现,自夸和不屑的神情跃然脸上。表演完后,我作为“围观者”直接问:“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样呢?”只见“楚国人”一下子张口结舌,愣在那里说不出话了。在座的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趁热打铁,我马上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这一过程写下来。重点要写出表演者的神情、动作、语言,还可以揣摩他的内心世界。不一会儿,同学们就写完了。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细节描写,栩栩如生。表演,活化了语言;写作,又把表演还原成文字。就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理解越来越透彻,语言越来越丰富、生动,言意兼得。

只要抓住适切的点,适时、适度地坚持训练,随文练笔定能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猜你喜欢

南郭先生随文练笔郑和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唉,真是报应啊
郑和下西洋
滥竽充数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
浅谈随文练笔的几种形式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分析
浅谈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
续写《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