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插图,为小学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2019-09-10黄东美
黄东美
【摘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也是一中教学资源,它通过丰富的图画展示文本,既是文本一部分,也是文本的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把阅读文本与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更深刻,对文本的感悟更具个性化,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插图文本;阅读理解
在儿童绘本中,一图一故事,学生就是从生动的图画中读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思维和语言的发展也是从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开始的。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生动传神的插图穿插在课文其中,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我们应该把它们“放”眼里,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所用。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利用插图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发学生展开想象,把观察图画与理解课文内容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结合起来,相信一定会在文本教学这幅“锦缎”上添上生动的“花儿”,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作用。
一、妙用插图,开启课堂教学之旅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必须落实到课堂每一个教学环节上,这是语文课程性质所决定的。导入新课是教学中的首要环节,或直接或间接的导入,都是为了把学生引向教学主题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讲故事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读课题质疑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谈话交流是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直观又形象,既能快速导入新课,又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教学之初我们可以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借助插图把学生引进课文讲述的精彩故事中,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金色的草地》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的两个小朋友的故事,在课文里就有一幅很美的插图。画上是一片金黄碧绿的草地,草地上的两个小朋友快活地吹着蒲公英。(图1)
课例一:
师: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到第2课。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课本里的这幅画。
(学生静静地观察、欣赏。)
师:你看到了什么?能用优美的词语或句子描述你看到的吗?
生:我看到了碧绿的草地。
生:我看到了草地上有许多美丽的花儿,花瓣是金黄色的。
生:我看到了草地上有两个小男孩,这两个小男孩在吹着蒲公英,他们玩得很开心。
师:认真再看看,白色的是什么?
生:白色的是小毛球。哦,我知道了,这是蒲公英,白色的是蒲公英的花……不是,是蒲公英的……
师:其实,白色的是蒲公英的绒毛,是蒲公英的种子。这蒲公英就生长在这两位小朋友住的地方。是呀,碧绿的草地,金黄的花瓣,雪白雪白的绒毛给两个小朋友带来无穷的快乐。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金色的草地》。可是课题中说是“金色的草地”究竟对不对呢?我们一起去找找答案。
这段导入简洁明了,插图就如花香的引领,把学生直接带进文本,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语言文字的训练。而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借助插图——青年周恩来画像,让学生认识周恩来,了解周恩来,然后让学生带着对少年周恩来的好奇直接进入新课教学。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一举两得。
二、妙用插图,踏上理解文本之路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教学之本,在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有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与文本对话更深入更透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讲述故事的,有介绍风景名胜的,有展现人物风采的,教材里的很多插图便是这些的场景再现。在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中,直观形象的思维的是占主导地位的。他们的形象思维相对发达,因为这种思维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所以我们合理利用这些插图,便可以化解学生在文本学习中的难点,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赵州桥》,这一课要求学生理解赵州桥的设计以及这种设计的好处。课文中写到“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这一个怎样的大桥洞呢?“横跨”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用語言文字去解释,可能说了一大堆学生还是朦朦胧胧,如在云里雾里。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图2),了解拱形的大桥洞怎样横跨在河面上。这样的观察比老师讲上千言万语还管用,再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就知道桥“下面没有桥墩”是怎样的,也理解“横跨”是什么意思了。
课文中还写到“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具体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文字想象画面,把想到的画面画出来。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本中的插图,边看边说,这样学生就知道“大桥洞左右两边”,是两边的哪个位置,“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是怎样的小桥洞。因为有了图画的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赵州桥是怎样横跨在江面上,怎样“减少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和“减轻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而对文字的理解是为了运用,只有理解了,学生就会把这积累到自己的语言系统里去,也就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
图画,是直观的,小学生阅读绘本时总会对感兴趣的图画指指划划,在指划中就理解了图画的意思,他们读图的能力总比读文的能力强。那么在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在初读文本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插图,以图带动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为学生登高找一把合适的梯子。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这样借助插图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普罗米修斯之神勇。(图3)
课例二:
师:文中说普罗米修斯是“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英雄呢?请大家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表现普罗米修斯是一位英雄的句子。
(师生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都认为普罗米修斯是一位英雄,我们现在去看看课文中的插图,认识认识这一位英雄。
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生:我看到了普罗米修斯双手和双脚都被铁链死死地锁着,鹫鹰尖叫着,伸出锋利的爪子冲向他。但是普罗米修斯毫无惧色,目光坚定。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生:普罗米修斯目光如炬,愤怒地望着鹫鹰,他心里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人类造福没有错!他是一个坚不可摧的英雄。
……
通过观察这幅生动的插图,普罗米修斯这个神话人物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更清晰更形象,阅读的感悟更深入更深刻。
三、妙用插图,深入理解文本之根
教材中的插图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直接反映课文内容,有的是文本内容的部分延伸。后一类插图没有重现文本内容,而是将文本中未展开的情境表现出来了。我们可以利用这类插图作为对文本内容的补充,让学生根据图画想象,把文本中没有写到的内容叙述出来,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巨人的花园》这一课,当巨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他立刻拆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课文到这里只是简单地讲了花园又成了孩子的们的乐园,但是具体是怎样的情景,课文并没有详细地描述。可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图4),这幅插图刚好再现了这个欢乐的情景。
课例三:
(出示“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师:在巨人的花园里,孩子们是怎样玩耍的呢?看到这一切,巨人又是怎样的呢?请观察课文的插图,把自己看到的说一说。
(出示:孩子们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树木________,鲜花 ______,小鸟_________。……孩子们在这里玩得特别开心,他们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还有的_______。巨人看着这一切___________。)
学生根据上面的提示进行看图说话练习。这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插图课本中的教学资源,把插图与文本阅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再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想象說话中,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到人物——巨人的情感变化,再次体会巨人明白到的——分享才是最大的快乐,学生的阅读感悟就会更深刻。
以上课例告诉我们,课文中的插图不只是为了装饰点缀,它彷如一双眼睛,把自己从文本中看到的一切以图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我们在用好文字教材的同时,充分利用好插图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细细观察,细细品味,必然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一渠活水,语文教学之树就会生生不息,鲜花常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S].北京师范大学,2011.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S].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