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解读文本先读薄再读厚
2019-09-10刘传军
刘传军
摘 要:关注学习经历,必须带领学生全程认真研读文本,通过查阅资料拓展阅读的视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尽量采用比如“哈柏露塔”教育法之类的讨论教学方法,深入解读文本,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
关键词:关注学习;经历;“读薄”;“读厚”
在解读文本时,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目的,没有一个方向和立足点,等于一个流浪的人,纵然经手的钱不少,但到头还是两手空空。
一、把文本“读薄”和“读厚”是个不错的方向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全神贯注、整体把握地读,都要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目的不同。
下面,以笔者在教学《周处》的文本解读中法为例,谈谈怎样关注学生学习经历,怎样在解读文本中做到了“读薄”和“读厚”。
二、先是把文本“读薄”
运用固定程序阅读法整体速读解读文章,包括以下项目:(1)文章(或书)的标题。(2)作者。(3)出处及出版时间。(4)文章的基本内容。(5)文章所涉及的基本事实。(6)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和有争议之处(包括自己的不同见解)。(7)文章中的新思想和读后的启示。
经过此轮学习解读,一般学习认为,《周处》出自刘义庆编撰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写的是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周处“为害乡里”、“斩虎击蛟”、“改过自新”三个情节,刻画了周处转变的过程,其中“斩虎击蛟”是激发周处转变的转折点。从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人凶强,被人视为祸害,一直写到他终为忠臣的结局,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悔过自新,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无论时候早晚,总能有所成就。
教师指导归纳总结的方法:
(1)找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并把它整理到笔记本上。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字词、通假字等。
(3)整理文章结构,归纳文章中心。文章的启示。
(4)体会文章结构特点、语言特色。
教师提示讨论题:无论多厚的书,无论多长的文章,其实就是为了找那么几句话、几个词甚至一个字。万千头绪,都可以删繁就简。把书本文章读薄。鲁迅,通过狂人的嘴,把整本中国历史只读出两个字:“吃人”。连几千年的历史都可以简略到这种程度《水浒传》概括起来只需一个词,那就是“忠义”。本文可以用一个哪一个关键词一个字概括吗?
学生再读文本讨论后明确:应该是“改”。
教师小结:很好,通过速读和快速讨论,文章已经被我们读薄,压缩为一个字:“改”。凡是经典的好作品,几乎都在告诉读者以一种达到结论的方法,因而给读者以思想的训练。对每一篇好文章,若没有抓住最基本的东西,一生总是门外汉。
三、再是把文本“读厚”
接下来第二块内容的课堂教学,深入解读文本,精读,以问题为导向把文章“读厚”。
笔者运用“哈柏露塔教育法”,首先放下教师的身份,和学生平起平坐,一起参与讨论。就如同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讨论一样。
只是教师主导作用還是要发挥一下的。课前通过大量的备课积累和思考,尤其是反复思考多年来教授《周处》课文的做法,再加上细而又细的研读文本。我注意到,本文虽只有192字,写得一波三折,峰回路转,但文章三次出现“改”字,是否赘余?《周处》一课的思辨拓展点,我认为只要抓住一个字“改”即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取得良好效果。围绕一个“改”字,我让学生研读文本,提出思考的问题。教师初步理一下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马上和学生开展讨论,并在讨论中不断调整和深化问题,尽量形成合理的问题链。
大致的问题罗列如下:文章三次出现“改”字,是否赘余?“自改”,“修改”,“改励”,三个词有什么不同?周处改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改,怎么改的?改的结果如何?改的性格基础是什么?是靠什么内在原因做到真正改过自新的?可以有别的改法么?可以有别的结局吗?等等。
在笔者的引导下,师生围绕三个有内在逻辑关联核心问题进行讨论。
(一)周处改的是什么?
讨论的大致意见是:文章精心选材,写得十分精炼。文章192字中出现三个“改”字,改的是过,是突出小说“改过自新”这一主题的做法。这一点,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可以较容易归纳出来。周处早先“凶强侠气”、危害乡里,周处是义兴“三害”之首,即使杀虎斩蛟也得不到人们的谅解。必须改邪归正,改变自己在乡里人心目中的恶少形象。
(二)周处为什么要改?
讨论中,学生基本意见是:此时,教师要求学生看注释,注意“侠气”一词。师问:“侠气”是贬义词吗?也应该改吗?讨论到这里就有分歧了。教师结合辩证法引导学生读懂词的深层含义。从表面上看,“侠气”被教材注释为好争斗,似乎是偏向于贬义词。但是,从辩证思维的角度一分为二看问题,人的性格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的,关键看用在了什么地方,导致了什么结果。正是因为有了前文危害乡里的“侠气”甚至“凶强”的性格交代铺垫,才有了后文周处杀虎斩蛟的正义之举。如果,周处是个谦谦弱弱的君子,就没有后文的壮举了。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这是周处改过自新的外在动力和要求。
(三)周处是怎么改的?
从文本中可以挑选出三个与改字有关的词汇,“自改”、“修改”、“改励”,三个词有什么不同?三个改,是有层次梯度的。第一个改,是周处自身面对乡人的不待见而幡然醒悟,主观愿望想弃恶从善。第二个改,是寻访二陆欲借助名师指点的求援,要依靠师傅的教诲点化才能够修正自身的恶劣行为。第三个改,是得到了师傅的教化和勉励而不断进步自新的过程。这是一个由主观到客观循序渐进的层进式改变过程,顺序不可颠倒。
总之,经过上述分析讨论,我们把书读薄,又把书读厚。我们在认同文章主题的同时,也要看到,虽然一个人只要有悔过自新,总能有所成就,但是如果一个人天性愚钝顽劣,家教极差,家族传承有欠缺,环境又差,交友不慎,拜师学艺不精,意志品质和悟性层次不够,真正实现改过自新,有所作为,还是很不容易的。
参考文献:
[1]程汉杰.《实用快速阅读法》.1996/01.
[2]全声洙.《大声发问,用力思考:犹太爸妈都在用的「哈柏露塔」高效学习法》.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