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人好事本”焕发新活力
2019-09-10唐守伦
唐守伦
“好人好事本”曾是老师管理学生的法宝,成为老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近日,被人们忘却已久的“好人好事本”又出现在了杭师附小的校园里。班级推出后,第一天就记录近30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经累计54条了,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一至两件好事。甚至好几个班的“好人好事本”,因为在学生间传阅得火热,封面都掉了。
倡导做好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帮助别人,也可以快乐自己。时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做好事被嘲笑或质疑的现象较多,有时不仅得不到好报反而会被反咬一口,导致不少人不敢做好事,畏惧做好事。就连那些看似只要“拉一把”“扶一下”等舉手之劳的小事,人们也会“考虑再三”。
可能有人会说,在“好人好事本”上留名,这不是教学生做好事留名吗?其实,做了好事不留名,自然是美德;做了好事留名,也要大力提倡。对于正在形成良好品质的孩子来说,通过这种自己鼓励自己的方式记载每一天的善行,就是一种自我教育。尽管这些好事似乎很琐碎,但为别人服务的责任感就是从这些小事开始培养的,何况“勿以善小而不为”正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作为老师,每天翻阅“好人好事本”,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增加与学生交流互动的窗口,融洽班级氛围。再说, “好人好事本”的出现,不仅是在倡导学生做好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从小就牢牢地树立助人为乐的思想意识,激励更多的学生真心做好事,人人争做有爱心的好人。
“好人好事本”还是做好班级教育管理的好帮手。当然,让学生记下所做的好人好事,并不只是简单地记下来,也要及时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坚持不懈地记、认认真真地记,防止出现功利化现象,与学校“好人好事本”重现校园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就是说,要把倡导做“好人好事”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发白真心做好事,更好地发挥“好人好事本”的教育功能。
久违的“好人好事本”再次在校园出现,并一如既往地受到欢迎,这并非偶然。尽管时代在变,但学雷锋做好事已一代一代地传承,只要我们在用好“好人好事本”上多动脑筋,丰富“好人好事本”的内涵,让学生当好本子里的主人公,真正让“好人好事本”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就能在新时代焕出H新活力。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4月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