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有关教育的光合作用
2019-09-10王莹莹
王莹莹
庄月芳荣膺泉州市教委举办的征文比赛桂冠的那一年,是她在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任教的第十八年。次年,她接任校长,成为该校迄今唯一一位女校长。
“教育正如一场光合作用,课堂中要有生命拔节的声音。”正如她在获奖征文中所写,多年来,庄月芳与七中的老师们一起,带着七中“爱拼敢赢”的精神特质出发,用明师的眼、心、功,指引七中的学子在素质教育的光合作用下,追寻属于自己的道路,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
而站在他们背后的泉州七中,今年刚过完88岁大寿。雄鸡一唱天下白。校徽上那只昂首打鸣的大公鸡,见证了七中的种种“不一般”。
一般的学校“不一般”
19世纪美西战争中,美方年轻中尉安德鲁·罗文在不知道古巴盟军将领加西亚身在何处的情况下,历尽艰险,将一封重要书信送到了他手中,完成了这项“不可能的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这本《把信送给加西亚》,就成了七中历任校领导推荐给老师们阅读的第一本书。“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理念,造就了七中人不服输的精神内核。
20世纪30年代,七中创始人肩负振兴教育、匡扶国家的使命,创办私立晦鸣中学,校名取自《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激励学子勤奋读书。1956年改私立为公办,易名“泉州市第七中学”并沿用至今。
不管是私立还是公办,七中一开始的条件都不尽如人意:生源起点低,办学设施简陋……20世纪90年代伊始,虽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七中的硬软条件也在逐步变好,但在庄月芳和前任校长陈龙斌口中,五年从“三级达标校”到“一级达标校”这件事,仍是七中人心中的奇迹。
彼时,正逢国内申请“达标校”的热度。具有竞争力的一般都是原本条件就不错的学校。“一所普通学校争什么?”得知七中也要参与竞争时,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因为学校名不见经传,交申报材料的时候,经办的工作人员都不看好。
七中时任管理层却不理会这些,“人家说不行就不行吗?说我们不行我们就一定要行”。凭着这一股子拧劲儿,从校长开始,学校逐层坚持对标建设,并进行了大量的硬件改造。1991年获得“三级达标校”的荣誉,1993年满足了“二级达标校”的要求,再争取“一级达标校”的时候,领导层仍旧坚定不移,即使这个跨度是巨大的。
当时,省厅领导已结束了在泉州的调研,驱车回福州。陈龙斌回忆,一个中层干部受七中领导的委托,骑着摩托车狂追了100多公里,终于在莆田追上了领导的汽车,气喘吁吁把材料完整呈上。“当时的省厅领导被我们感动了,”庄月芳对这件“百里追行”的事也有所耳闻,“1995年,顶着压力,带着‘爱拼敢赢’的精神,我们终于申办成了一级达标校。”她的眼中充满自豪和骄傲。
有了“一级达标校”的名头,七中加强了硬件建设,成了泉州市第一所有电梯和塑胶跑道的学校。而校园网的覆盖更是把其他学校甩在了身后。
七中人仍不满足。2000年,全国还没有几所学校有“示范高中”的概念,七中校领导预感这是个趋势,主动要到了教育部的有关标准。顶着“达标就不错了,示范性高中能成功吗?”等各种质疑,教师培训、开发校本选修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等一系列超前操作,从2002年开始,在七中生根发芽。2003年,七中成功通过检查验收,成为福建省首批示范高中。2017年,福建省重新启动省级示范性高中建设,七中又成为其中一员。
从普通到示范,七中人始終坚持“爱拼敢赢”精神,眼界也愈发长远。在打造优质课程的同时,还趁热打铁成立了课程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部、机器人工作室等理念超前的部门,开展分众化教育。如今变成七中标志的各类竞赛培训也崭露头角。
2004年夏天,竞赛工作尚处于萌芽期。老师们普遍感觉工作进展缓慢,找不到突破口。听说厦大的一位老教授很厉害,化学教练倪晓东便萌生了请他来学校给老师们做专业指导的念头。这个想法得到了时任年段长庄月芳的大力支持。虽然打电话联系老教授被拒绝了,但庄月芳并未气馁,干脆带着倪晓东和物理教练钟明晖直接“杀”到了老教授在厦大的办公室。得知老教授已回家,庄月芳对着电话言语诚恳:“希望您给我们五分钟的时间就好。”这份不放弃的精神最终促使老教授回到了办公室,针对竞赛指导的事宜交谈了三个多小时,双方终于敲定了具体的流程。
“我的背后是我们的七中”,谈及这件事,庄月芳笑意盎然,感叹年轻时的自己颇有安德鲁·罗文的风采,却也坚定地相信,七中的“不服输”精神早已深植内心。
竞赛的班子搭起来了,成绩纷至沓来。2005年以来,七中共有354位同学获得学科奥赛省级以上一等奖,金牌总数居泉州市第一、全省前列;2007年以来共有65人次获奥赛全国奖,近三年入选国家集训队人数全省第一;科技创新与机器人竞赛获国际金牌2枚,全国金牌21枚;高考多次夺得省、市文理科状元,2005年至今考取清华、北大100人。
每棵树都有它的春天
各项成绩的产生离不开七中的老师们。明师之明,在于能承认学生的智力差异,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由于人的智力结构不同,发展智力应扬长避短。金庸先生笔下的郭靖,在“江南七怪”眼中是“笨孩子”,但他从小跟着哲别师傅练就了一箭双雕的绝技,在“射箭科”可谓大漠最牛“学霸”。后幸遇洪七公,一位课程意识很强的明师,一眼就看出郭靖学不了套路灵动的“打狗棒法”,遂传授其需要深厚内力和坚韧毅力的“降龙十八掌”。这就给了郭靖发挥自己强项的机会,“笨孩子”变为武林高手。
在七中,被发掘的郭靖们不在少数。
2015年毕业的双胞胎兄弟杨国炜、杨国烨,从小玩电脑,其他学科成绩并不好。信息技术中心的老师慧眼识英才,主动挖掘他们身上的计算机天赋,并深度培养,最终,两兄弟一起被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2019年高考数学考了满分的陈宛欣,高中入学成绩并不理想。数学老师发现了她在数学方面的天赋,重点培养,鼓励她多挑战高难度的习题。
“每个学生学习的特质不一样,有人适合自学,有人适合跟着老师,有人特别会做题,有人天生就有发散思维。我们要用亮点来点亮学生,并给自己一个信念: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坚守这样的信念,七中开始推出不一样的教学模式。
以初中学科奥赛为例,有的学生初中两年就学完了原本的课程。这时候,一门学科的小部分学生组成一个班,提前学习高中的有关课程,帮助学生更快更强发展。
明师不仅有慧眼,还身怀绝技,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如倪晓东老师,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化学竞赛全国大奖,其中一位学生在给他的信中说:“东哥,也许我没有各种官能团,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在您的消化下,我一定会在质量守恒的前提下以最大的正反应速率,放大量的热,发耀眼的光!”
刚毕业就来到七中并被委以信息学科竞赛小组指导的谢水英,入校第一年的寒假,在中学器材紧缺的情况下,动用各种关系去高校找教授攻克学科难题,联系实验室借器材,一待就是两个礼拜,在家休息的天数屈指可数。
物理竞赛老师钟明晖,指导竞赛成绩突出,每带一届学生都重新整理教案。近两年内手写了30本教案,充分体現了工匠精神。
科技创新中心的杨利老师,被妻子称为“热爱编程的书痴”。在由他一手创立的机器人工作室内,老师嘴里经常冒出来的是PWM、比特率、蓝牙、模块……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创意,设计并亲手创造自己的机器人。
他们身上精钻业务与敬业奉献的精神,是七中老师的真实写照。
“学科竞赛是因材施教的抓手,是培养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特色人才的渠道和突破口。”陈龙斌说。
一名初中就选择了信息学竞赛的学生,逐步发现竞赛才是真爱。他说,竞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那些似乎跟高考一点关系都没有的知识,充满风险,“但我收获了许多高中课堂无法接触到的知识,也给我的大学学习带来了许多优势”。
一手科技,一手人文
钱学森先生曾谈过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也强调过传统文化积淀的重要性。在科技创新及各科竞赛方面都有不俗战绩的泉州七中,背后的强大支撑正是人文底蕴。
3月是七中最美的月份,红色的香樟树叶徐徐坠落,遍布校园。两年前,由陈龙斌发起的“只捡垃圾,不扫落叶”活动,把美景又多留了一周。在他看来,留住美景是为了给学生多一分美的享受。这一周,成了学校摄影社的狂欢节,也成了学生心中的独特风景。
著名学者孙绍振说,在快节奏学习生活中的孩子们,经由这树、这落叶的提醒,发现了这座校园与自然的链接,惊叹起自然生命的无穷力量,惊艳于生命之美。中国语文教育改革者叶开也由衷感叹:世界本应如此,本来自然。
与此同时,七中的学生也在其他方面践行着青春的活力和张力:志愿者们整理百姓书屋、为老人送温暖……去年,黄伟旭同学在大雨滂沱中,为正在推车的老人打伞,他自己身上却被雨水打湿。
这是第三次发展,是内涵发展。“学校关注的是人的发展”,庄月芳说,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到处可以看到七中学生的身影,这是属于七中人的精神格局。
就像陈龙斌所说,七中的老校区面积虽小,但格局很大。
校内的精神标语处处可寻:“做敢拼善赢的七中人”“要为成功找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爱拼敢赢”的七中精神扑面而来。这仿佛与庄月芳和陈龙斌身上的恬淡气质不符,却影响着他们以及之前几任校长做出多项积极向上的重要举措。
在知乎搜索“在泉州七中就读是怎样的体验”这一问题,出现了100多个答案。让记者印象最深的一个是:进入大学,接触过很多一等名校的学生,惊喜地发现自己曾经离素质教育如此之近。
2020年,泉州七中江南校区将正式启用。七中的老师们,也将继续这场光合作用,用影响力与感染力,共同打造“福建著名、全国闻名、国际知名”的百年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