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效彬:卓越校长是如何“炼”成的
2019-09-10李香玉
李香玉
“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当教师,就像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态,一半在土里汲取营养,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沐浴阳光,一半洒落阴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初心不改……”对教育,范效彬始终怀着一颗虔诚之心。
从一名普通的乡镇中学体育教师起步,学历不高的范效彬一步一个脚印,从容踏实,一路成长为山东省特级教师、首届齐鲁名校長。更是凭借过人的智慧,将大田集镇初级中学这所曾经落后的乡镇学校,打造成为山东农村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教育之星,被教育部誉为“贫困地区办大教育的楷模”。2015年9月,海南省教育厅面向全国招聘校长,范效彬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海南琼中思源实验学校校长,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这所学校面貌一新,发生了质的变化。卓越校长是如何“炼”成的?从范效彬身上,我们可以得到答案。
在笃行中修炼本领
范效彬的教师梦源于父亲的一句话:“在我们农村,能当个老师也不错。”就这么一句话,他记住了,也努力践行了。1988年,从菏泽师范体育专业班毕业后,范效彬回到家乡的大田集镇初级中学,当上了一名体育教师。
大家知道,当教师难,当个体育教师更难,当个好体育教师更是难上加难。但当时二十出头的范效彬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滞后和种种瓶颈,他敢于“拓荒开路”,没有场地自己开,没有器材自己做,带领老师和学生们在学校周围闲置的荒地上硬是开垦出了一个200米的环形跑道操场,自制了100多种简易体育器材,然后耐心地向校长、老师和学生们分析体育的重要性,以期唤起学校对体育的重视。
他相信笃行的力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范效彬连年每天工作时长达十几小时,组织早操、课间操、体育课教学、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全校二十多个班只有他一位体育教师,每周上课多达四十节。他还致力开创学校体育教学新局面,自编自创适合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长远发展的校本教材,适时进行系统化、合理化、科学化、实效化的运作,终于使学校形成了“人人讲体育,个个练体育”的良好局面。最让范效彬难以忘怀的是,当时菏泽市体育现场会在大田集镇初级中学召开,开创了一所贫困落后偏远的农村学校举办市级现场会的先河。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他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先后两次获得“菏泽市教学能手”第一名,一次获得“山东省教学能手”第一名,一次获得“菏泽市首届名师”第一名。
古人云,君子笃行,方能成事。1997年,范效彬以教师全票通过被选为校长。范效彬深知,作为一校之长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把握当今教育动态,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为此,他自费订阅了十几种报刊,挑灯苦读,细细揣摩,几年下来,仅读书笔记就多达172本。他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历,先后在山东省体育学院和曲阜师范大学体育专业进行了专科、本科的函授学习,后又攻读了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还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交流。他事事率先垂范,且不因循守旧,努力做业务上的排头兵、行动上的领头雁。
在使命中历练尖兵
由于当时的菏泽市成武县经济发展落后,教师连工资都发不下来。范效彬懂得,师安方能乐教,乐教才能教好。所以他大胆提出“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做今天的事,圆明天的梦”,贷款给老师发工资,还带头集资,跨越发展,经政府允许,投入280万元新建大田集镇初中,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都达到了当时当地的一流水准,代表山东省接受了国家“双基”验收,被教育部誉为“贫困地区办大教育的楷模”。
办学中,范效彬坚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创新能力还给学生”的理念和宗旨,学校开齐开全了国家课程,艺术教育、科学素养教育课程得到全面落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把空闲地开辟成田园课程基地,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各种蔬菜和瓜果种植实验,被称为“小天地,大科学”实验区。学校以“校风正、教风实、学风浓、质量高”为社会称道,以“高起点、跨越式”科学创新的管理,为教育界人士及社会各界瞩目。该校教师也完成了从经验型向科研型、从高学历向能力型、从教书匠向学者型、从职业型向事业型目标的转化,他们崇德、乐教、奉献、创新、爱岗、敬业,为学校这个鲜活的大集体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为学生们架起了通向理想彼岸的桥梁。尤为难得的是,范效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运行制度,在他离开大田集镇中学之后,这些制度依然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
范效彬办教育或许注定与贫穷落后有解不开的缘。2015年海南省“书记一号工程”面向全国招聘“好校长、好老师”,他积极报了名,通过材料审查、现场考试答辩、实地考察、政审、体检等一系列程序,最终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受聘于海南省琼中思源实验学校。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海南岛上春风暖,好花叫你喜心怀,三月来了花正红,五月来了花正开,八月来了花正香,十月来了花不败。”范效彬是听着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我爱你五指山,我爱你万泉河》、翻着《红色娘子军》画册长大的,从小就向往着海南的蓝天、白云、海浪、沙滩。但来到这里他才知道,这是一所教育扶贫移民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县内偏远山区。“学生不穿鞋子到处乱跑,还会‘飞檐走壁’。家长是不交学费也交不起学费,学生是不学习也不会学习。”范效彬满怀期待而来,没想到等来的却是重重困难。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范效彬决心做教育战线上的尖兵。他根据当时的学校状况做了一个大胆的管理尝试:学生从文明礼仪抓起,开展“跑好操、扫好地、唱好歌、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六好行动;老师从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做起,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四德标兵行动。思路一变天地宽。范效彬在海南任职校长近一年,学校里再也看不到“赤脚大仙”,老师的脸上漾起了笑意,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2016年中考成绩上升了三个名次,700分以上人数创历史之最,一鸣惊人,声誉鹊起。最值得自豪的是,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示范校”,依托学校的“琼中女足”连续三年获得哥德堡少年女足冠军。在全国教育扶贫中,琼中县还作为唯一的少数民族县成为典型案例,海南省教育扶贫现场会在琼中思源实验学校召开,范效彬也被评为海南省首届农村实用人才。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执着和不懈努力,他将办好教育特别是办好贫困地区的教育视为自己的使命,在履行使命中接受历练,在教育探索中甘愿奉献。
在读书中淬炼生命
用读书润泽生命,用文字见证成长。范效彬热爱阅读,每天都研读到深夜,还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至今读书笔记已达230本,共计1500多万字。有老师开玩笑地说,“如果读书笔记也评吉尼斯纪录,范校长一定能入围”。范效彬坚定地认为,校长读书,老师才能读书;老师读书,学生才能读书;学校读书,社会才能读书;只有多读书,老师才能有书卷气,学生才能有书生气,学校才能有书香气;只有多读书,老师才能有特点;只有多读书,学生才能有特长;只有多读书,学校才能有特色。
三十多年的教育经历,二十多年的管理实践,让他深深感悟到:一个人遇到一位好老师就是这个人的幸运,一所学校遇到一位好校长就是这所学校的幸运,一位好老师就是一个好班级,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他经常讲:“在家里,兄弟姐妹是父母给我们找的伙伴,在学校,老师和学生是我们自己找的亲人,这是一种缘分。”范效彬一直認为,校长不是拿着鞭子,而是扛着旗帜;校长应该说的话不是“给我上”,而是“跟我来”;校长不能拿着“显微镜”发现老师的不足,而要拿着“放大镜”放大老师的优点。他始终把老师看成是一群走累了可以相互支撑、走远了可以一起回顾、痛苦时可以拥抱、快乐时可以分享的同事加兄弟姊妹。“能耍大刀的,我给予空间;能飞翔的,我报以蓝天;能搏击风浪的,我奉献海的浩瀚。直木我让它做梁,弯木我让它做犁,是小草我让它绿化大地,是树苗我让它长成参天大树。”
人生的光彩,来自对生命的淬炼。2018年9月28日,海南省中学卓越校长范效彬工作室正式成立,这也是琼中县首个中学卓越校长工作室,再次把范效彬推到了教育的最前沿。“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拒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要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老师收获幸福的教育,让教育成为幸福的事业。”范效彬始终认为,卓越校长工作室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既是压力更是动力。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积极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带领工作室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化共识为共为、由实干变实效,通过“校长沙龙、同读一本书、网上研修、跟岗学习、岛外进修”等多种形式,让大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内涵。工作室的校长们已出版2部专著,发表12篇论文,结题4个课题,立项8个课题,4人走向正校长领导岗位,2人晋升正高级职称。保亭思源实验学校的赵同向校长说:“范效彬卓越校长工作室就是一个加油站,时刻给我们充电加油,让我们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范效彬卓越校长工作室就是一台助推器,上紧发条,推着我们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