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课堂留给学生

2019-09-10黄燕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6期
关键词:成长体验阅读

黄燕

摘要:当下提倡规范办学,语文课堂该如何提高效率呢?笔者认为应该把课堂留给学生,不要排深抢灌,要给学生阅读、体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实现陶行知教育理念“教学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关键词:阅读;体验;实践;留空;成长

前些日子,妈妈对我说,你帮我找找人或者网上发布消息,将田里的香橼树卖了,“长得好好的,干什么要卖了?”我疑惑不解地的问,“太密了,这些香橼树很难再长大了,要一棵间隔一棵挖掉,这样才能长好。”妈妈说着。

是的,这样才能长好,农业生产中,过度的密值会造成大幅减产,生物需要有必要的自然生长空间。杜威把教育的本质简括为“教育即成长”。生物成长需要足够的空间,学生的成长难道不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吗?时下课堂上很多老师都把讲授的内容预设的满满的,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叨叨不停,完全忽略了学生,陶行知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的确课堂上我们老师不能全盘授予,要做到相机诱导,我觉得要做到相机诱导首先要把课堂留给学生。

一、把充分阅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很多老师在如今课程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规范,上课时间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就采取排深抢灌的办法,唯恐遗漏了所谓的重难点、中考问题等老师心中预设的问题的讲授,对于阅读课文这一环节觉得耗时,特别是一些长的课文有时要耗到半节课,把这时间放在阅读上,常常觉得心痛不已,于是理所当然把它作为预习作业,课堂上也就理所当然的开门见山,长此以往学生没有好好阅读的习惯也就理所当然了,陶行知认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要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一辈子也用不尽。”而现在却违背了教师的工作的目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深入文本,去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真正有所成长。

二、把体验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

教学的过程不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老师不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也不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老师只要把课文讲深讲透,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如何能使学生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需要留给学生体验探究的空间,让他们打实语文知识基础,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训练发展。

以王君老师执教的《枣核》的教学为例。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采取了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给文章换个标题,这篇文章的主题比较容易把握,学生看完后有的说乡愁,有的说一辈子的怀念等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体验探究中不仅整体把握了文章的主题,还明白文章的题目是以小见大,思维得到了极大活跃,这远远高于教师直接灌输课文的写法和主题。

第二环节分析文本,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而不是赏析老师选定的句子,然后逐字逐句的讲解赏析,这样不仅让文章支离破碎,更是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探究体验,让学生咬文嚼字明白主题,记得有个学生说文中“一块块挑选”可以改成“一块一块挑选”,这样更能表现友人对这件事的重视,体现文章的主题,其实这搜寻举证的过程就是对文章和注释的探究体验。如果要把这空间折合为时间,大致为30分钟,这30分钟是老师靠后一步而腾出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验探究,很多答案都出乎意料,很惊喜,学生原来可以到达更广阔的天地。

第三环节是辨析疑段破主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找出问题,很多学生对于第五、六段觉得与枣核无关。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解答,课堂上强烈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有的认为从机场到朋友家这是过渡,是从叙事行文的角度。还有学生说买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从时间角度,还有学生觉得写物质条件好,就更能表现思乡之情,这是侧面描写,课堂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且有理有据。

三、把作业实践的时间留给学生

目前教育的现状是学生们被难以完成的工作量压得喘不过气来,中考除了体育还有六门功课,每门功课起码布置半个小时量的作业,这样每天回家至少要三四个小时不停地做才能做得完,学生回到家吃晚饭从7点开始做,最起码要到11点才能做完作业,而学生一天实际上不能保证有连续四个小时的有效作业时间。既然不可能减少作业,也不能增加自习课,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课堂中留出作业实践的时间呢?最简单的方法是每节课腾出10分钟做相关的作业,也可以是一边讲解课文,一边完成课后对应的练习题,或一边完成练习题,一边讲解课文。

记得一位老师说“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如果教师是东风,其讲解能染尽三千顷,固然有劳,但如果学生是白鹭,无处插足,则如何是好。”所以课堂上无论如何都要给学生作业实践的时间,让他们有处可停。

依然以王君老师执教的《枣核》为例,课堂上让学生修改课文的结尾,而不是作为课后家作,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写作比较花时间,习惯放在课后,如果仅依赖于课外,则有可能只是电光火石,闪过即逝。在课堂上留有时间实践、交流、碰撞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就会激起无数火花,记得学生写到“她捧着那颗心爱的种子,小心翼翼地放在泥土里,起身坐在地上,双手抱在胸前,许了个愿:她希望这颗种子能够带着她的愿望成活,然后开花结果。”“看着那颗小小的枣核,我想到了几年以后,在这个地方,会有几颗矮矮的小树,它长满了红艳艳的小果。那顏色,是故乡的红,是祖国的红。”等等,如果作为家庭作业,绝大多数学生会把写作放在最后完成,试想孩子在11点阵阵睡意下能有好的展示吗?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把作业实践的时间留给学生。

陶行知认为“教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齐白石画虾,画纸常常只画三五只虾,连水草波纹也没有,这种留空,是给观画者留有心灵再创作的空间。有空才有余地,有余地就会有发展,所以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将课堂留给学生,让他们阅读、探究、实践、交流,令他们运其才智,勤其练习,而不是排深抢灌,最终使学生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真正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猜你喜欢

成长体验阅读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