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2019-09-10李海容
李海容
1.理清文章的结构及说明的层次。
2.解读生动性说明文语言的妙处。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和意义,学会用科学的观点看问题,体味大自然的伟大神力,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时间从不言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你能不能说出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诗词好段。
(学生思考;小声讨论后汇报。)
同学们汇报得不错。时间来去匆匆,转瞬即逝,也许我们想伸手抓住时间,却发现两手空空而感到无奈、恐慌。但是,时间真的是无影无踪吗?我们能不能捕捉时间的过往留痕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板书:8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二、新课
(多媒体展示)
(一)介绍文本、作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对字词的读音、意思有疑问的圈划出来,读完后请教同桌或者同组、隔壁组的同学。
2.再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小结: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三)分析课文内容。
1.课文前引用了高士其的诗有什么作用?
(赏析课文前引用高士其诗的作用:运用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把时间拟人化,主题照应。同时,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符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往下读的兴趣。)
2.指名学生朗读1-5自然段,讨论:
从文段中你得到什么信息?(中国古代和现在的人们记录的时间方式不一样,古代是用“铜壶滴漏”来记录,现在的人们是用钟表、日历来记录时间。)
(多媒体展示)
长知识:水从一边的铜壶慢慢地滴进另一边的铜壶,随着时间的逝去,一边壶里的水变少了,另一边壶里的水增多了。时间是看不见的,不过我们可以用水滴的方法记下逝去的时间。
过渡: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很多记录时间的痕迹,比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各抒己见,多媒体展示树干纹路、四季不同的景色、琥珀、恐龙化石……)那么,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6-29自然段。
讨论后学生汇报:
岩石是怎样被破坏的,又是怎样生成的呢?(受着从各方面来的“冲击”,板书:岩石—小石子—砂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2)用岩石来记录时间,人们是怎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指名学生读第19-21自然段)
读后汇报: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来判断。分析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体会作用。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赏析“躺”的妙处。)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3)人们是怎样发现岩石记录历史的痕迹呢?(22-29自然段)
(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
(4)全班齐读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30-31自然段)
(不但能增长知识,还能探尋地下“宝藏”,更具有无穷的大自然奥妙。)
结束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只要细心观察,就能看到时间刻在岩石上的痕迹,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神力,鬼斧神工。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科学就是这么奇妙,我们应该多学科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寻找大自然的宝库,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