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的探索和思考

2019-09-10廖嘉亮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46期
关键词:课标研讨整本书

廖嘉亮

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并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认识得到了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一致认可。然而,由于长期的单篇精读教学惯性,老师们在如何指导整本书阅读方面,存在着许多困惑,也出现了一些初步的尝试。综观部分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教学案例,重形式、重热闹的多,而重过程、重学生收获的少。这方面,笔者有过一些探索,走过一些弯路,也有过一些成功的喜悦。以下以《红楼梦》为例,介绍我们关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设计的探索与思考,以期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一、探索之路

1.选书

要实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目的,关键的因素就是“选对书”。对此,我校老师进行了一番的探讨,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①“整本书”是什么——我们认为,所谓“整本书”,首先应该是完整的一本书,这里的“本”应当是一个虚指,可根据出版发行的需要作一册或多册的处理;“整”除了要求内容完整外,还应该要求有清晰系统的内在逻辑或者脉络。

②“长篇小说”——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学习对象是长篇小说或学术论著,这也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容。而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长篇小说具有可读性强的特点,更容易引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开始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设计探索之路。这是一个难得的理解课标精神并快速迭代的过程。

2.探索教学设计的开发

①设计1.0

设计1.0,我们考虑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性和走进文本的角度,在教学设计中提供了古今中外共11部长篇小说给学生,让他们在其中任意选择一部来阅读,分别是: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茅盾《子夜》、巴金《家》、钱钟书《围城》、(西)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法)雨果《巴黎圣母院》、(英)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俄)列夫·托尔斯泰《复活》、(美)海明威《老人与海》。

学生在完成阅读的过程中,要完成三项个人学习任务和一项小组学习任务,分别是:

每位同学上交10篇读书笔记。

每位同学在课堂交流中,要完成一次口头评论。

每位同学请从以下课题中选择一个,在完成本项目学习后撰写一篇学术论文:

选择小说中一位人物,探究其性格刻画与人物命运的关系。题目自拟。

选择一部小说,探究小说的叙事语言。题目自拟。

选择一部小说,探究小说的艺术世界。题目自拟。

每小组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小说选段。

在课堂交流环节,由于学生所读内容较分散,所以提供了“真实与虚构”“阅读的反应”“小说的叙述”“经典的阐释”等四个自由讨论的话题和一个必选讨论话题“方法的建构”给学生。

设计出来后,老师普遍反映是教学设计繁杂且不可操作。第一是对老师的阅读量要求太高,尽管学生只读一部小说,但老师却要高效高质地熟悉全部11部小说;第二是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不明确,没能明确任务完成的要求和时间点;第三,教学操作难度大,一方面是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有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不能够把握,万一读到半途发现非其所好而中途易辙换书,则不好处理调整教学了;另一方面是11部小说篇幅长短不一,难以统一全班整体的学习进度。如是种种,让我们感悟到,教学设计,不能想当然,还要尊重师情、学情和教情。

这些极有价值的教训促使我们对选书作了更进一步的反思:

①要选“母语小说”——参考美、法、英、日等外国课程内容,他们无不以本国最优质的母语作品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最优先学习的内容,如美国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英国的莎士比亚作品、法国的《悲剧世界》《红与黑》、俄罗斯的《战争与和平》,等等。这些作品既能使本国学生熟悉并掌握本国语言文字的范例和使用,同时又能传承本国传统文化。因此,我们把书目选择指向了我国最优质的长篇小说上。

②选择《红楼梦》——这部书作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代表,以其丰富的内涵、典型深刻的人物形象、传承了古典小说之长又有了全面的突破和创新的叙事手法,不但至今仍是我国作家创造高水平作品的借鉴品,而且在国外也拥有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体。更重要的,是《红楼梦》既是高中新旧课标同时认可的推荐阅读篇目,对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极有价值,也是我們老师都很熟悉的一部长篇小说。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最终确定了把《红楼梦》作为学生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的入门书目。

②设计2.0

在首次设计失败后及时的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马上投入到第二轮教学设计中,把阅读内容限定在《红楼梦》,并把总任务简化为一个,即:每位同学请从以下课题中选择一个,在完成本单元学习后独立撰写一篇学术论文。

中学生如何高效阅读一部长篇小说;

自选一位小说中的人物,分析其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为能帮助学生了解阅读进程和促进学习,我们对原有的安排了两个阶段的学习。第一阶段是“自主阅读有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习得阅读的方法,包括组建读书小组、制订阅读计划、了解《红楼梦》背景、了解读书笔记写作方式等内容;第二阶段是“合作探究读小说”,主要是结合小说情节的发展,通过围绕小说人物、故事、艺术特点、经典阐释以及个性化阅读方法等的几次课堂讨论,来推进整本书的阅读进程,课堂讨论围绕着“贾府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吗?”“贾府的故事有趣吗?”“你们小组撰写小说剧本的心得是什么?”“最后一回是曹雪芹的手笔吗?”“我的阅读方法”等五个话题及由话题引发的问题链来开展。

教学设计出来后,我们感觉比较成熟了,马上投入到教学实践中。磕磕碰碰、连滚带爬地实践下来,让我们倍感欣慰的,是学生的确能完成《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课堂上也能有效的讨论,最终的学术论文也能写出,其中也出现了如《老妪刘姥姥》《贾母是情商最高的角色》等观点有思考、角度有个性、论述有条理的文章来。

但让我们依然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依然不少。一是读写关系处理不当,“写”得太多,对“读”的重视还不够,这是由于我们的设计还是依据“不动笔墨不翻书”的古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笔头、口头任务繁多,违背了长篇小说以安安静静读完整本书为首要目的的旨归;二是阅读完成的时间过长,整本书读下来整整花了一个学期,这与课标上提出的18学时完成两本书的阅读要求距离甚远,平均下来,学生一天只阅读了一回书,远远达不到一般读者阅读长篇小说的平均时间;三是两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虽然清楚,但第一阶段的学习与总任务完成的关系并不大,失之于无的放矢。

通过上述反思,我们又投入到了新的教学设计当中。

③设计3.0

这次的设计,我们进行了一次颠覆性的化繁为简的教学设计。任务群的总体任务改为:“编写《红楼人物谱》词条”。分任务间的逻辑关系及其与总任务之间的关系也清晰了:

任务一:讲述人物命运

1.了解小说概况,选择词条人物

2.组建阅读小组,开展合作互助

3.走进红楼人物,讲述人物命运

任务二:编演人物故事

1.学会探究人物

2.小组合作写剧、演剧

3.反思与提升

任务三:撰写人物词条

1.撰写初稿

2.审订词条

3.汇编成书

4.活动反思

设计出来后,老师的感觉是“写”的任务轻了许多,能体现温儒敏教授关于“读书总是与写作结合起来会很累的”思想,整个学习的内容框架也简洁明了了许多,能够给学生有“读书—体验—整理”的学习过程。

但硬伤却是更多。我们只追求了“简”,而忽略了“实”。主要表现在:一是没能检测出学生是否“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失去了这一点,整个任务群就会流于形式而丧失了灵魂;二是“编演人物故事”的任务显得形式大于内容,没有存在的必要性,画蛇添足;三是围绕“读”的任务还是少,不是整个单元都围绕读书来进行。四是学生收获不大,他们通过完成任务所能提高的说鉴赏能力少,只涉及人物形象一项。

关键一点,还是对课标的理解不够完整具体。基于上述反思,我们又重新拿起课标,细细分析课标对学习内容和教学建设的阐述,在前三次设计所积累的教训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了我们都比较满意的第四代教学设计来。

④任务4.0

我们设计的任务群总任务是“完成‘关于校本教材《〈红楼梦〉精选读本》选目的建议书’”,“建议书”是以填写表格的形式完成,尽量文字量不大,但需要学生以有充分的思考为前提作简洁的表达,对学生来说绝对是一个有挑战性的任务。同时,老师能够根据建议书观点及论证过程的质量,检测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质量的高低。另外,为校本教材的选目提供建议的任务要求,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驱动力,使他们不是单纯以追逐情节为阅读重点,而是有了更有质量的切入角度,在阅读过程中会不时调动已有的小说阅读经验来对小说的鉴赏点进行比较和权衡,在跳读、浏览以外还有着精读的内在动力。最后,任务说明中加入了“把自己的阅读经验和阅读鉴赏心得融入建议书中”的硬性要求,满足了课标对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和研讨”的教学要求。

总任务完成需要通过三个分任务的学习,这三个分任务都是以“读”为重点,围绕着阅读习惯和经验形成的由一般到个别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并通过“了解——运用——发展——成型”的过程幫助学生“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任务一:运用一般策略 了解写作要求

任务二:发展阅读策略 选择读本篇目

任务三:形成个人策略 提交选本建议

学习任务也更贴近学生的需要,如对学生阅读动机的触发。根据前阶段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读《红楼梦》的动机不同,其结果往往差异很大,概括论之,主要有以下三种心态:

A.我完全有能力读完整本书阅读,既然有这个阅读要求,那么我就去读吧

B.我没有把握能读完全书,但因为考试要考,所以我一定会全力以赴读好

C.我没有把握能读完全书,但因为我喜欢这本书,所以我一定会读完它的

第一类是有能力但动力不足者,第二类是功利性强者,这两类学生往往都在阅读中难以获得最佳的体验,而第三类是兴趣驱动型的阅读,而我们的设计就是要首先激发更多学生成为第三类读者。基于此,我们舍弃了传统的刻板陈述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了如下导语,试图把学生都吸引而成为兴趣驱动型的读者。

导语一:

你想挑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吗?

你想测试一下自己的阅读趣味吗?

你想挑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吗?

你想知道自己的阅读耐力吗?

你能在平淡叙事中找到好玩有趣的问题来吗?

你知道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下一届同学的阅读学习提供帮助吗?

《红楼梦》是最好的试金石。有人说死活读不下去,有人却说登峰造极的好玩。你的感受呢?

导语二:富贵之家的子弟有什么烦恼?不屑于科考的他们会有怎样的命运?如果你是宝玉的朋友,你会选择与他同行,还是分道扬镳?如果选择与他同行,你会一而贯之我行我素,还是寻觅出路一展所长?

有人说,读完《红楼梦》再回到现实生活,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师长,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你的生活中,有与小说中人相类似的熟悉身影吗?

《红楼梦》是这样一等一的有趣,登峰造极的好玩的长篇小说。或许,你在读小说时,还会找到更多有趣而好玩的问题来探寻,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的阅读吧。

另外,我们还设计了诸如“市面上那么多《红楼梦》书籍,买哪一本(套)好呢?”“极简《红楼梦》——学会读目录”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由购书、初读等最基础环节开始进入阅读活动,又在学习过程中保留了在教学实践受到老师和同学们欢迎的话题、问题链,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标“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的要求,对话题和问题链进行了重新设计,例如: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座富丽堂皇、精工细巧的艺术大厦,我们看到了缔构者的匠心;《红楼梦》是一条天造地设的江流,我们看到了它的波澜。”那么,你能看到吗?

——有人说,“脂粉英雄”是《红楼梦》的主题,也是作者写作的精神见识、襟怀叹恨,那么,你认为小说中哪位“脂粉”甚称“英雄”?小说中的“须眉”是否都难称“英雄”?

——有人说,“《红楼梦》最迷人的部分全在生活细节,并不是情节”,你觉得呢?

——有人说,“《红楼梦》的语言似易实难”,那么,你能读出其易,又能读懂其难吗?你品味《红楼》语言又有何绝妙良方?

由于教学内容做了必要的简化,但又突出了“读”的重点,既省时省力又提升了效率,如果用温儒敏教授“连滚带爬”的阅读方式,勉强能够通过9课时、两周时间来完成任务群教学。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要强调的是,每个课时,是40分钟,研讨并不就是分享,应该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使学生由未知到得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展示学生的成果。

二、反思

通过以上由繁杂到繁多,到简化进而简便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探索之路,我们认识到,当前自认为不错的设计也仅仅是一个开端,相信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丰富,路子会越走越顺。从当前的探索来看,我们认为,应当在坚持落实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从下面几个方面狠下工夫研究教学设计,让课标走进课堂,以期让学生通过借助“简单实用”的任务群学习活动,能“连滚带爬”地“读完全书”“静读养性”,进而“读通一类”,最终实现“主动读书”。

一是创设“促进阅读”的任务情景。任务情景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阅读动力的激发、阅读完成的质量。因此,如何设置“促进阅读”的任务情景至关重要。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里,任务情景居于核心地位。好的任务情景,既要简便易执行,又要能起到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发起挑战;既要落实课标要求,又要显得接近学生的生活;既要统辖整个任务群的学习活动,又要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价值。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学生阅读整本书任务的达成。

二是设计“聚焦阅读”的学习活动。根据我们四易其稿的教学设计经验,除尽杂芜而使整个任务单元都聚焦于阅读,是学习见效的重要保障。过多的口头、笔头或表演任务,都会削弱学生阅读的动机、剥夺学生阅读的时间、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影响学生静心阅读的过程。而以“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目的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可遵循“运用一般阅读策略——发展个人阅读策略——形成个人阅读经验”的客观规律,将整个学习活动聚焦在阅读之中。

三是搭建“激励阅读”的学习支架。我们的经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内重研讨,课外重阅读。因此,如何有效调控并激励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如何使课内的研讨产生思想的碰撞,是教学设计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的经验是,课内的讨论可借助课前布置的话题和问题链激发学生的讨论,以提高他们的鉴赏力;课外则要借助阅读方法、知识链接、辅助学习资源、任务评价量表等学习支持,来促进学生的阅读深入。

四是开发“高质阅读”的学习资源。最后是学习资源。好的学习资源,应该是红学家、小说家和优秀《红楼梦》业余爱好者们所撰写的个人思考文章,以及专家们深入浅出的每回点评。因此,精选优质高效的学习资源,是对每一位教师专业水平的挑战。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挑选了小说家王蒙,红学家周汝昌、俞平伯等專家精彩的文章来辅助学生精读,也选择了马瑞芳等学者对小说逐回解读的书籍,以期让学生有所思时参考以增进他们的理解。

总之,“读完全书”“静读养性”,进而“读通一类”,最终实现“主动求书”,是我们未来不懈追求的方向。

猜你喜欢

课标研讨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