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提高初中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9-09-10谢昌德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48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散文教学

谢昌德

摘要:散文阅读是学生的一大薄弱环节。散文中所记写的人和事是真实可信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作者的切身体验和深思。可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的限制,要想真正的去體会作者的人生体验或感悟,是有一定的局限的,在教学中也是较难突破的。

关键词:散文阅读  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中,纵观学生的学习现状,散文阅读是学生的一大薄弱环节。散文中所记写的人和事是真实可信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作者的切身体验和深思。可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的限制,要想真正的去体会作者的人生体验或感悟,是有一定的局限的,在教学中也是较难突破的。这个自然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学生在散文面前往往表现为思路模糊毫无头绪而无从下手,深感可望而不可及。但散文在日常学习中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所以,引领学生领悟赏析散文之法,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怎样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先让学生明确散文的概念

从散文的定义入手,《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①。后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现代散文家秦牧说:“这个领域是海阔天空的,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较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畴。”巴金的观点是:“只要不是诗歌,又没有完整的故事,也不曾写出什么人物,更不是专门发议论讲道理,却又不太枯燥,而且还有一点点感情,像这样的文章我都把它认做‘散文’②。也就是说,散文是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

二、引导学生立足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学习散文

散文的内容是广泛的,形式是非常自由的,内容和形式都很“散”,但是,散文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并有文学味道,有一种内在的“神”统帅全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这是散文的最根本的特点。

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征理解:《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上说,散文的“形”指的是散文的外在形式: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等因素,是比较具体的。散文的“神”指的是散文的主旨,也就是蕴含于“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散文无论内容多么广泛,不受时空限制,形式多么自由,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明确而集中的。即使“意在不言之中”,仍可通过字面意思推断出来,所以“神”不会“散”。而散文的内容广泛、形式自由的特点是其他文体无法与之相比的。“神”蕴含于“形”,“形”表现了“神”。“形散而神不散”即指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手段”来表现某一主题。“所有这些通过相应的,非固定化得形式予以艺术地表现出来,就是‘散’的基本体现。③”。只有把握了散文的这一重要特征并立足于这一特征,才能高屋建瓴,一览无余,迅速从“散”形中抓住“神”(主题)

三、引导学生明确散文分类。

按表达方式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叙事性散文指以记人叙事为主,又洋溢着浓厚抒情气氛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它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它在表现手法上与小说相似,但不象小说那样用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是优秀的以写人记事为主的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散文(包含写景散文)。它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一般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作者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将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也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它在反映生活的方法上与诗近似,但又不象诗那样讲究节奏和声韵,茅盾的《白杨礼赞》和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是我国当代抒情散文中的优秀作品。

议论性散文,它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包含哲理散文)。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散文学习要先明确其属类,就其属类可以或抓观点、看法,或抓形象、事理,或抓情感、态度,或抓寓意、哲理,然后通过其散形抓住凝神,以掌握本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课文和学习章法。

四、引导学生理解象征这一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作为散文阅读的切入点。

何为象征?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想象,采用一种含蓄的说法。即目的要说乙,因甲与乙有联系,于是只说甲不说乙,使人从甲联想到乙。简言之,象征手法是用具体、形象、人格化的事物来表现某种比较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白杨礼赞》表面上写白杨树实则是写北方军民,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实则是北方军民不屈不挠、团结向上的精神的具体体现,从中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无比崇敬的感情。这就是发挥联想思维的妙处这样学生学生阅读的思路进一步清晰、明朗。

总之,能抓住这几点进行教学,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的。当然在此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之美,解读方式多种多样,切入角度自由灵活。在此就不累述。所以“教师应按照散文的基本特点,充分利用散文教学的有利条件,采用各种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④。

文献:①中华书局出版《辞海》(上册1984年版)P1308

②河北新闻网2016年9月30,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乔世华《巴金的散文创作观》

③成都出版社1992年10月《中国新时期散文论稿》P24

④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2月《中学语文教学法》P121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散文教学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读出抒情散文的“抒情味”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