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探究
2019-09-10马兴茹
马兴茹
【摘要】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高年段综合性学习应该从以下三个关键词进行努力,分别是综合、实践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段;综合性学习;语用水平
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開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增强学生随时随地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高年段综合性学习应该从以下三个关键词进行努力,分别是综合、实践和探究。
一、关键词一:综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也是挖掘综合性学习中语用因素的活水。《课标》强调“语言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即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案例1:综合性学习《年味浓浓,福满*(家乡地名)》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时,正值农历春节和元宵佳节,所以围绕着传统节日,结合课文《北京的春节》,笔者设计了一个年味十足的综合性活动。方案如下:
1.活动名称:《年味浓浓,福满*(家乡地名)》
2.活动目标
(1)感受家乡风土人情和传统春节气氛。
(2)用照片、研究报告、手工、美食等记录家乡春节及元宵,探究背后的文化传承,并进行成果分享。
3.活动内容及评价标准
(1)通过实地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形式,完成家乡春节习俗调查研究报告,家乡特色习俗是重点研究对象,研究特色春节习俗蕴含的文化内涵、渊源成因以及发展演变。
(2)手工制作家乡春节介绍小册子,包括封面(主题、编者等)、序(介绍语)、目录、具体内容(城市介绍、春节期间的城市气氛、特色美食、特色年俗、调查研究报告、除夕之夜、春晚观感、元宵关灯有感、结束语等),可通过日记、采访等形式,配以照片、插图、装饰物、二维码链接等。制作完成后,统一以红绳悬挂于走廊,学生和老师对其进行评价,评价表如下。
根据评分,选出“最佳设计奖”“最佳特色奖”“年味最浓奖”。
(3)邀请家长参加,在班级举行家乡特色春节美食分享,请家长或孩子介绍美食做法、美食文化等,并进行美食pk评比,选出“最佳美食”。
(4)手工制作环保小灯笼,选出“最佳设计”奖。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笔者特别强调物化意识,重视成果的展示分享交流,细化实施流程和策略指导,也非常倡导多元评价和智能评价,运用现代科技——二维码,进行网上投票评比。
综合性学习强调教材课文与语文实践活动、听说读写等语言学习行为的整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整合,以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习的整合。整合的过程就是综合的过程。整个综合性学习《年味浓浓,福满*(家乡地名)》实施下来,集中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特点,整合了手工、美食、摄影、调查报告、现代科技(二维码的制作)等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二、关键词二:实践
语文课程,尤其是综合性学习,不仅是综合的,更是实践的,是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经典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语文的核心素养和诗意的人生修养,还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世界,培养孩子欣赏美、热爱美的艺术情怀。
每篇经典古诗文都是独特的,或深沉低吟,或喷薄而出,反复地吟诵是感悟语言魅力的最好途径之一。但是,只有这一种方法,就会过于单调机械。为此,笔者在班级围绕经典古诗文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经典古诗文的兴趣,带领学生叩响经典古诗文的大门。
案例2: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歌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学科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个板块。围绕这一单元主题笔者设计了七项实践活动,具体包括:
1.收集喜欢的古诗词,并学习进行诗歌分类,适当拓展词、曲的知识以及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
2.学习赏析古诗词,小组合作以手抄报形式展示古诗及鉴赏;
3.阅读并指导孩子有感情朗读儿童诗,人人动手创作一首原创诗歌;
4.先在小组内部交流原创诗歌,再在全班举行原创诗歌作品交流会和经典诗歌朗诵会;
5.小组合作整理完成原创诗集;
6.以思维导图形式总结小组学习过程及成果;
7.诗歌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共乐诗词大赛。
笔者将全班分成七个小组分别完成上述实践活动,特将上述第5项任务——原创诗集整理如下。
以毕业演出的形式呈现学生的部分学习成果是一次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示。演出主题是“与诗同行,依依惜情——用诗歌挥别我们的童年”。演出类型丰富,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诗歌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搜集引用资料并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激发了学生鉴赏诗歌并进行独立创作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创作诗歌的乐趣和实践探究的成功,同时也展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丰富多样性和实践创新性。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可以把中国传统节日和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如,元旦、清明、端午、中秋、国庆等,举办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端午游园、清明踏青等),在实践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提出的要求是:“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语文。”所以,综合性学习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或情境,以主题作为学习的呈现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在合作、交流、分享中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键词三:探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案例3:综合性学习《诗中柳,柳中情》
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自主开发研究性小课题,不仅凸显了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更体现了对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的重视。
为此,在班级开展了《诗中柳,柳中情》课题研究。首先,笔者确定了四个探究性问题,分别是:
1. 为什么“柳”常出现在送别诗中?
2. 是不是所有提到“柳”的诗歌都和送别有关?
3.古人送别除了折柳,还用会什么方式?
4.送别诗除了用柳来寄托相思之情,还会用什么意象来抒发离别之情?
然后,将全班分成8个组,每两个小组分别负责同一个问题,第一步确定子课题名称,第二步进行组内分工,第三步合作完成课题研究。最后,小组整理出书面的小课题研究报告,举行课题成果汇报。其中一个小组分享第一个子课题,他们的课题名称是《“柳”中的离别——古人折柳送别习俗成因推测研究》。在小课题分享汇报会上,他们首先请四个小课题参加者分别分享“灞陵柳”“沈園柳”“公主柳”“隋堤柳”“台城柳”“寒食柳”这几种历史上著名“柳”的渊源,深化对“柳”表示思念、离愁之情的认识。然后,请小课题主持人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即诗歌中出现折柳送别习俗主要因为三个方面因素,分别是谐音因素、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具体来说:
1.谐音因素
“柳”与“留”谐音,柳丝的“丝”与“思”谐音,柳絮的“絮”与离愁别绪的“绪”谐音。
2.生物因素(结合柳树的百度百科知识)
3.文化因素
临别前,折下一条杨柳枝赠给亲友,其实是希望亲友能留下来,这是一种物语。“折柳”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表达怀念家乡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折柳”表达送别由此流传下来,这是一种文化传承。
以指导学生自主开发小课题的形式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与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语用水平。
四、结语
小学语文高年级综合性学习应聚焦语言文字运用。在“综合、实践、探究”这三个关键词上下功夫,在综合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究,从而使“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呈现出童趣味、生活味、语文味、课程味”[2],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性的活动中和课题中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丽梅.从生活走向语文,从语文走向生活[J].散文百家,2014(12).
[2]李骏.语文教学四味[J].语文天地,2016(6).